信用管理市場空間大 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加速佈局
- 發佈時間:2015-08-27 07: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隨著政策鬆動,首批獲准進行準備工作的8家徵信機構大多推出了個人信用産品,不過,個人信用查閱與管理依舊是中國個人徵信市場待解的難題。
正因如此,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正加速佈局個人信用管理市場。昨日(8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獲悉, 一家專注于提供個人信用查詢管理服務的平臺——“小信用”即將上線, 其角色類似于美國線上信用積分查詢公司Credit Karma。
記者注意到,同日,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挖財也宣佈全資收購信用卡社區——信用卡之窗,深入佈局個人信用領域。
“小信用”平臺9月初上線
目前,首批8家徵信機構大多分別推出了各自的“個人信用評分”等産品。
不過,8家徵信機構評價標準不一,究竟應該參考哪家機構的信用評分,如何統一查詢8家機構的個人信用資訊等,也是外界一直關心的話題。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獲悉,微財富與GEO集奧聚合聯合投資成立了提供個人信用查詢管理服務的“小信用”平臺將上線。
“ios和安卓公測版上線時間是9月初,基於多家徵信公司的評分及徵信産品,我們團隊打算從最簡單的‘查信用’入手,並逐步擴大至與多家徵信公司聯合的‘+信用’,‘用信用’,‘定制金融’,為包括但不限于消費金融及消費信貸的每一個金融産品賦予一個‘信用屬性’,併為個人客戶快速組合定制符合個人信用情況的最優‘金融消費組合’。”小信用平臺人士透露。
一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上述平臺可以説是中國版“Credit Karma”。其實,歐美國家對於個人信用查詢及管理已有成熟模式,絕大多數歐美人都能夠了解自身的信用情況,並且能很方便地選擇金融消費服務,但在中國,這一方面卻面臨難題,而小信用平臺恰好解決了信用聚合查詢管理的問題。
不過,這種個人信用聚合查詢平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徵信機構是否願意與其合作。
對此,上述小信用平臺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其與首批獲准進行準備工作的8家徵信機構,絕大多數處於業務對接狀態。
風險定價國內機構應用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佈局信用管理市場的方式,除了小信用這種具有信用聚合查詢功能的平臺之外,也有通過提供徵信之前的“立信”(即建立信用)服務殺入個人信用管理市場的。比如, 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挖財近日宣佈通過與信用卡之窗聯合,推出信用保鏢和新版信用卡管家,並將在全系列産品裏整合提供“信用保鏢”等金融服務。
“我們主要著重利用在記賬,管錢,理財,信貸等積累的數據,幫‘白戶’(即沒有任何信用記錄的人)建立第一筆信用,並在信用保鏢中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信用管理服務。”挖財方面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前述挖財方面人士表示,挖財並沒有選擇從當前火熱的徵信切入,徵信是收集信用數據用於開發,立信則是管理和增強信用。現在多數中國人面臨最大問題還不是怎麼把信用變成財富,而是很容易由於不小心留下信用污點影響財産管理,甚至根本沒有信用記錄,而挖財希望從立信的角度,幫用戶解決這些問題。
那麼,信用管理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又有多重要? 前述業內人士指出,信用管理市場跟徵信市場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後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參照國外經驗來看,信用管理市場空間非常大。
前述小信用平臺人士也表示, 在我國過去缺乏社會化徵信機構的環境下,金融業務的資訊不對稱性導致金融機構無法為個人客戶提供基於風險的差異化定價服務,就拿消費信貸來説,國際上廣泛應用的風險定價在國內實際應用的機構寥寥無幾。因此,機構在面臨選擇障礙的同時,個人客戶在面對高度同質化的服務也只能靠“耳朵聽”來進行盲選。
前述小信用平臺人士進一步表示,8家徵信機構的出現將有效解決機構選擇障礙的問題,但個人客戶要想高效選擇符合自己的金融産品,首先需了解自身的信用情況,需要查詢管理自己的個人信用,保持自身的申訴權利,避免征信公司僅聽取了機構的“一面之詞”。其次,從大環境看,基於個人信用及電子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手段進行風險評估及金融業務組合是未來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