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從佛教護法到道教神將,哪吒如何見證宗教融合?

發佈時間:2025-03-12 08:59:47 | 來源:中新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葛蕾

中新社濟南3月11日電題:從佛教護法到道教神將,哪吒如何見證宗教融合?

——專訪山東社會科學院當代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進

中新社 記者 趙曉


蛇年新春,中國國産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燃爆銀幕,片中顛覆傳統的“魔童”哪吒,一路晉陞“百億影帝”。據網路數據平臺,截至10日,《哪吒2》已成為全球影史票房榜第6名,並有望進入前5名。

追根溯源,哪吒是何許人也?他的身份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又如何見證佛教與道教的相互融合?山東社會科學院當代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進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揭開哪吒的身世背景和曲折經歷。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哪吒故事最早出自哪?“三頭六臂”從何而來?

張進:中國人所熟知的哪吒故事,最初來自印度佛教。哪吒是印度佛教的護法神。

據現有資料,北涼時期,曇無讖所譯的印度佛教典籍《佛所行讚》最早提到哪吒,稱他是毗沙門天王(佛教四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的第三子,是佛教護法神,屬於夜叉神體系。因為早期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護法神往往面目猙獰、現忿怒相,以鎮妖魔,哪吒起初的形象也是如此。

2025年2月12日,在位於瀋陽的遼寧省博物院展出的遼代石函。該文物出土于遼寧朝陽北塔地宮,是有關“哪吒鬧海”最早的圖像遺存。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敦煌壁畫中保存的早期哪吒圖像,相貌醜陋,呈大頭、牛眼、朝天闊鼻、雙手合十之狀,是威猛有力的成年男子形象。佛教塑像講求“身現惡相、心作大悲”。哪吒外表越是兇猛,內心越是慈悲。

哪吒的“三頭六臂”從何而來?這是因為在印度神話和佛教信仰中,多頭多臂是神明法力的象徵。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才會呈現多頭多臂的法身形象,如佛教密宗中的千手千眼觀音。

現存佛經中,哪吒一般以“八臂”形象出現,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一頭對應兩條手臂,所以“三頭六臂”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和文化理念。因此,很多小説就將“三頭八臂”縮減為“三頭六臂”。

中新社記者:哪吒的故事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並廣泛出現於民間傳説中?

張進:哪吒的故事來自印度佛教,從其傳入中國到廣泛出現于《封神演義》《西遊記》等民間傳説中,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南宋以前。佛教自漢代開始傳入中國,經魏晉、隋唐印度佛教經典漢譯傳播,哪吒的故事也借此逐漸傳開。在毗沙門儀軌等佛經中,哪吒法力高強,其職責是守護佛法、掃除邪惡。到了北宋,哪吒的故事進入佛教禪宗典籍中,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都講述了哪吒與父母的離奇故事。

第二階段是南宋至元代時期。隨著佛道儒三教融合,哪吒的形象開始在一些道教典籍中出現,並受民間信仰、市民文化影響,佛教毗沙門天王演化成唐朝名將李靖,而作為毗沙門天王之子的哪吒,也成為李靖的兒子,由印度神系統轉化成中國神血統。哪吒的故事被寫入元代雜劇,並搬上舞臺。

第三階段是及至明代。哪吒形象傳播更廣,《封神演義》《西遊記》兩部神魔小説把他的故事推向民間,在民眾中産生巨大影響力。

《西遊記》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兒子,被玉皇大帝封為三壇海會大神,手持六般兵器與孫悟空大戰。《封神演義》是哪吒神奇故事創作的高峰,故事更細緻完整。哪吒是靈珠子轉世,肩負著幫助姜子牙扶周滅商的使命。可以説,《封神演義》《西遊記》中的哪吒形象,結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符號。

從佛教護法到道教神將,哪吒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在《西遊記》中,哪吒雖身為天庭正神,並被封為三壇海會大神,但卻與佛教聯繫密切。他受佛祖復生大恩,並拜佛祖為父。而《封神演義》在出身上給哪吒的身世加了新設定,哪吒成為道教的靈珠子,從肉團出生,手戴金鐲,紅綾裹肚。在武藝和兵器上,《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武藝來自太乙真人,兵器是道教的靈物——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哪吒身上的佛教元素大大減少,完全融入道教。

經過這一系列的轉變,哪吒的形象在道教中得到重新定義,從原來形象兇惡的佛教護法神,轉變為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道教孩童神將。

2025年2月12日,山東淄博周村區沈家村,一幅高10米、寬8米的哪吒墻繪走紅。該墻繪由當地“90後”墻繪師沈靖宇手繪完成。中新社記者 王採怡 攝

中新社記者:哪吒有何人格魅力?如何在民間形成特殊的崇拜信仰?

張進:哪吒的故事歷經印度佛教傳入、道教融合、文學定型與民俗實踐,形成跨地域、跨宗教的多元文化信仰體系。其核心功能從鎮魔護法擴展到驅疫、護童、文化認同,成為中華文化中兼具神性與人性的獨特文化符號。

在民間信仰中,哪吒被賦予了鎮海、驅疫、治病等職能。沿海地區(如泉州、廈門、台灣、澳門)將哪吒奉為鎮海神,把他與媽祖並祀,形成“哪吒鎮妖、媽祖護航”的信仰格局。在澳門,哪吒信眾眾多。當地民眾相傳,哪吒曾化身丫髻兜肚童子,保祐兒童,遂建其廟崇祀。

高雄市三民區三鳳宮,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哪吒信俗宮廟。圖為三鳳宮一樓大殿正中的“中壇元帥”神龕。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哪吒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國流傳千百年,在於這一神話人物吸儒道佛三教文化之精氣,又深深植根中國文化土壤。哪吒具有多重身份——神、英雄、孩童,讓他具有廣泛吸引力、影響力。

一方面,作為宗教護法神,哪吒疾惡如仇、降妖除魔;但哪吒還有勇敢、正義而又叛逆的形象,比如鬧海、剔骨還父等故事,顯示了他除暴安良、勇敢無畏、反抗權威和父權的一面。可以説,哪吒不僅具有各種神奇能力,還表現出極其鮮明的性格特徵,從而贏得廣大民眾的喜愛。

中新社記者:從哪吒的形象演變和故事流變來看,佛教與道教是如何相互交融的?

張進: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哪吒的故事經歷了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融合與本土化改造,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為了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逐漸與本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在教義、神祇體系和儀式等多個方面。哪吒作為佛教護法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引入中國。同時,道教在發展中吸收了佛教的許多元素,如輪迴觀念、護法神體系等。

哪吒的形象從佛教護法神轉變為道教神祇,正是道教對佛教文化的吸收與改造的體現。道教賦予哪吒更多的中國化特徵,如將其納入托塔天王李靖的家庭,並賦予他風火輪、乾坤圈等法寶。

哪吒可看作我國佛教中國化的典型範例。一方面,是文化符號的重塑。哪吒的故事不僅保留了佛教某些元素(如護法神的職責),還融入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內容。另一方面,是體現宗教與世俗的結合。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故事既保留了宗教的神聖意義,又融入世俗的情感與價值,彰顯孝道精神。這種宗教與世俗的結合,正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特徵。

哪吒故事的本土化過程,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創新能力。通過將佛教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哪吒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東方文化符號。(完)

受訪者簡介:

張進。受訪者供圖

張進,山東社會科學院當代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山東省民族宗教研究會副會長等,長期從事宗教、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