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站內搜索

兩會見“文”|鬱伍林:借“非遺+旅遊”東風,端穩怒江“旅遊碗”

發佈時間:2025-03-10 15:07:0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曹川川 胡俊 | 責任編輯:姜一平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1x
0:00 / --:--

中國網3月10日訊 (記者曹川川 胡俊)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近年來隨著文化旅遊熱,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璀璨明珠,不僅是各個民族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網《兩會見“文”》欄目對來自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的全國人大代表鬱伍林進行了專訪,就如何將非遺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等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鬱伍林是怒族人,同時也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怒族民歌“哦得得”傳承人。據他介紹,怒江地區因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並流,交通制約問題較為突出,這不僅影響了遊客前來,也給當地老百姓出行帶來不便,進而制約了當地發展鄉村旅遊。因此,他建議加大對怒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以及對“三區三州”脫貧縣農文旅融合的政策扶持。

守護好非遺,能讓其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鬱伍林所在的老姆登村積極探索創新,成功打造出了“非遺+旅遊”的創新發展模式。通過推動當地特色的非遺項目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當地人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掙到錢,不僅贏得了當地人民的認可,還構建出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模板。

村裏組建的怒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隊成員有老藝人、傳承人也有新學徒,覆蓋老中青三代。怒族僅有語言而無文字,文化傳承重任幾乎全繫於代際口傳心授,通過這樣不同年齡段的成員參與的方式,怒族文化得以在代際間自然傳承。每當有遊客到來時,展演隊就會來到遊客身邊為其呈現怒族的非遺歌舞表演,通過這一有償展演的模式,既讓當地村民得到了收入,也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同時,在自媒體十分發達的當下,有越來越多的遊客通過各社交媒體平臺,自發地將當地的民族文化和旅遊資源宣傳出去,吸引來更多的遊客。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於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作為非遺傳承人的鬱伍林深知這份責任的重量,他説,“我們這個傳承的這一方面,只要有人願意學,只要我在家,都會盡力而為地去教他們,只要他願意學!因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們傳統的文化傳給下一代。”此外,每年寒暑假,還會在村裏舉辦非遺傳承培訓班,向孩子們傳授民族的民風民俗、民間故事以及傳統歌舞;各大院校的學生也會在寒暑假期間來到這裡進行采風或者研學。不僅如此,鬱伍林所在的展演隊成員每年還會前往各大藝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更多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推動其發揚傳承。

現如今在“非遺+旅遊”的模式帶動下,老姆登村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單一依賴農業經濟的局面逐漸轉向了農業與旅遊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鬱伍林説,村裏已經有50家農家樂和民宿,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從事著與旅遊相關的工作。未來他希望怒江的交通能夠建設得更好,通過民族文化和非遺展演,讓更多人在傳承文化的同時,端穩“旅遊碗”,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