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劉建明代表談生僻字保護:建議納入國標字庫 傳承地域文化

發佈時間:2025-03-12 09:12:38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邵燕飛 項菁 | 責任編輯:張靜

中新網北京3月11日電(邵燕飛  項菁)“‘犭央’‘犭茶’(音āng sāng)二字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建議儘快將其納入《資訊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傳承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明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説。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新版《資訊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于2023年8月正式實施,共收錄漢字87887個,比上一版增加錄入了1.7萬餘個生僻漢字。

劉建明關注到,當下,仍有部分地名生僻字未納入上述《資訊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對城市發展、測繪製圖、交通運輸等方面帶來諸多不便,比如“犭央”“犭茶”二字。

“犭央”“犭茶”二字源自紹興。劉建明介紹,紹興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在加快建設産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富示範市,“深厚的歷史積澱,也産生了大量帶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文字”。

據史料記載,“犭央”“犭茶”二字最早出現在南宋《嘉泰會稽志》,代表一種帶刺無鱗、肉嫩味美的魚的名字。清代《紹興府志》有雲,此湖多出此魚,故名“犭央”“犭茶”湖。

“明朝時,為減少風浪對行船的影響,‘犭央’‘犭茶’湖開始修建避塘。如今,該湖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靈芝街道,是紹興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犭央’‘犭茶’湖避塘也保留至今,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建明説。

他同時提到,由於“犭央”“犭茶”二字在拼寫、輸入、印刷等方面的不便,在實際使用中,人們對‘犭央’‘犭茶’湖的稱呼各式各樣。其也造成了認知錯誤,不利於地名的保護髮展。

縱觀全國,此類情況並不少見。比如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冫口”(拼音zhàn)子村,“冫口”字代代相傳,已經融入了村莊的歷史文化。2023年8月,“冫口”字被納入新版《資訊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

“希望綜合考慮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現實操作的可行性,儘快將‘犭央’‘犭茶’二字納入國標字庫,為全國其他相關生僻字保護傳承提供參考借鑒。”劉建明説。(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