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民間航海家汪大淵為何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發佈時間:2024-10-30 09:12:12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吳鵬泉 姜濤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南昌10月29日電 題:民間航海家汪大淵為何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專訪豫章師範學院副教授章麗

中新社記者吳鵬泉 姜濤

提起中國的遠洋航行,人們多半首推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元代,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的江西南昌人、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就附商舶浮海,足跡遍及亞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汪大淵為何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他與鄭和下西洋有何區別?豫章師範學院副教授章麗一直在從事文化和旅遊國際傳播研究,近日她在江西南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這位中國民間航海家的故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汪大淵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你認為二者有哪些共性?

章麗:1330年冬春之交,弱冠之年的汪大淵由泉州港附舶(搭乘商船)出海,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航海旅行。這次航行的區域,遠至阿拉伯及非洲地帶。1334年回到泉州,前後歷時近5年。1337年,汪大淵第二次由泉州港出航,航涉的區域重點在南海諸島周邊國家。1339年夏秋間回到泉州,前後歷時近3年。

遠航回國後,他把兩次航海所見記錄整理,寫出了《島夷志》。至正九年(1349年)冬,汪大淵過泉州,適逢吳鑒(元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奉命主修《清源續志》(即泉州志),因泉州為市舶司所在地,應記外事,遂將《島夷志》附於《清源續志》之後。1350年春,汪大淵回到故鄉南昌,復將該書以單行本刊印,並請張翥(元代詩人)作序,“以廣其傳”。後《島夷志》佚失,所幸該書節選《島夷志略》在清代被《四庫全書》收錄。

《島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和趙汝適《諸蕃志》,下啟明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等書,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重視,被譯成英、法、日等多國文字供國外學者研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蘇州大學教授魏向東所著的《行走天下:中國行旅文化》一書中,將汪大淵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汪大淵和馬可·波羅,我認為二者有以下共性:

首先,汪大淵和馬可·波羅家庭背景相近,都是出生於衣食無憂的商人家庭。

其次,兩人的航海行動幾乎活躍在同一歷史時期。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數十年後,汪大淵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出發,隨商船遠航走出國門。

兩位航海家都採取了搭乘商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航海歷程。他們都以紀實體裁寫下了沿途所見所聞,回國後將遊歷情況寫作並編纂成書。他們各自的著作《島夷志》和《馬可·波羅遊記》,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五,汪大淵和馬可·波羅對世界歷史、地理的貢獻均被世人認可,都促進了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

中新社記者:生長于內陸的汪大淵,為何會萌發探索海外的志向?

章麗:汪大淵,字煥章,江西南昌人,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少年求學時,汪大淵天資聰穎,博覽群書。他對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愛不釋手,尤其是《貨殖列傳》中南北各異的地理、自然、物産等內容,更是反覆誦讀,沉浸于“紙上神遊”的同時,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他收集了許多記載各地奇聞逸事和風土人情的地理著作,對海外地理的遊記格外癡迷。

汪大淵出生地(今南昌市青雲譜區施堯村)水運業較為發達,是古代當地水上交通良港和貨運集散地。“江到南關古渡頭,旁分一曲入溪流。垂楊夾道三千戶,繞郭連檣數萬舟。”宋朝詩人宗必經的《南浦》詩中,就描述了施堯村一帶的航運盛景。汪大淵成長的這方水土,雖不是沿海一帶,卻是個連山通海的地方。對外航運頻繁的成長環境,為他提供了遠洋航海的資訊基礎。

成年後的汪大淵束裝遠遊,沿著贛江一路上溯,來到了福建泉州。泉州港古稱為“刺桐港”,此時的刺桐港正值海上貿易空前繁榮之際,是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東方第一大港”。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取道泉州出海的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後來寫道:“我們抵刺桐城,城甚大……刺桐港(泉州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鹹蒞此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不可思議……”正是泉州港的舶商雲集景象,進一步激發了汪大淵探險求奇的興趣,促成了他日後兩度遠洋航行的壯舉。

中新社記者:汪大淵遠航與鄭和下西洋有何區別?

章麗:與鄭和下西洋全由朝廷造船出資不同,汪大淵幾乎僅靠一己之力憑藉商船完成了航海行動,他的故事比鄭和早了半個多世紀。

汪大淵先後兩次出海,都是附舶遠行。他沒有自己專門的船隻,也沒有自己的生意,只是靠著搭乘商船不斷航行,一段一段前往下一站。可以説,汪大淵的航海,完全是憑藉以商船活動為基礎的民間航行活動,這也是汪大淵遠航與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汪大淵遠航給鄭和下西洋帶來借鑒。作為翻譯官多次追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一書中記述了下西洋期間的所見所聞。在該書序言中,馬歡感慨:自己隨鄭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然後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馬歡的實地考察,印證了汪大淵記載的真實性、準確性。

中新社記者:《島夷志略》記載了海外歷史勝跡和奇聞逸事,對當前研究古代中外經貿文化交流具有怎樣的價值?

章麗:在航海旅行中,凡所到之處,汪大淵對各地的地理山川、民情土俗、風景勝跡、奇事異聞、貿易貨物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嚴謹的記錄。

現存《島夷志略》約2萬字,書中記載的220余個國名、地名中,有些是初次見,有些甚至是僅見於該書。這些翔實記載,在歷史、地理、文化、國際貿易等領域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科學價值,是當前專家學者們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史料。

《島夷志略》還記載了台灣、澎湖是中國的領土,當時台灣屬澎湖,澎湖隸屬泉州晉江縣,鹽課、稅收歸晉江縣。這恰好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空白點,也是17世紀之前中國人對台灣島的歷史記載之一。

中新社記者:研究汪大淵遠航,在當下有何現實意義?

章麗:以共情激發國家之間的情感流動,是當下做好國際傳播的可行路徑。在人類與海洋接觸的過程中,汪大淵無疑是衝鋒在前的勇士。基於人類對航海探險的共同情感體驗,將民間航海家汪大淵作為情感化標簽進行國際傳播,可為國際公眾認知世界海洋文明成果提供“共情機遇”。(完)

受訪者簡介:

章麗,豫章師範學院副教授、文化與旅遊學院新聞系主任,江西高校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西省文化與旅遊研究推廣協會會員。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或參與完成各類省、市級課題10余項,獲得省級智庫研究成果1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