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如何挖掘好、使用好民族古籍資源?
——專訪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專家庫專家、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館長海春生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數千年來,各民族在交融發展中留下了豐富且寶貴的文化資源。民族古籍文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悠久歷史的見證和記錄,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養分,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瑰寶。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古籍文獻承載了哪些價值?其蘊含了怎樣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何從民族古籍文獻中解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何關聯?對此,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專家庫專家、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館長海春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何説民族古籍文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瑰寶?
海春生:古籍文獻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資源,它關係著中華文脈的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民族古籍文獻是中華各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對於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而言,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格薩爾王傳》《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民族古籍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少數民族古籍文獻與漢文古籍文獻交相輝映、互鑒融通,造就了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文化自信的根基。
民族古籍裏有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歷史,也有積澱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民族古籍文獻記錄了各民族鞏固邊疆、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載了各民族擁護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的治理與互動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古籍也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精粹,其中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是知古鑒今、資政育人、傳承文明,以及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構築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挖掘好、使用好民族古籍文獻資源,有助於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廣泛凝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共識。
中新社記者:如何解讀民族古籍文獻體現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海春生:民族古籍文獻種類繁多、卷帙浩瀚,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從文種上來講,有藏文、回鶻文、察合臺文、八思巴文、蒙古文、西夏文、滿文、納西東巴文、彝文、古壯文、傣文、水文等民族古文字書寫的古籍。從內容上來説,涉及政治經濟、人文歷史、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天文曆算、科學技術等多個領域。從古籍裝幀形式上而言,有梵夾裝、線裝書、經折裝等。版本上有手抄本、木刻版、銅版書等。就載體而言,有金石碑刻、紙質文獻、簡牘文獻、壁畫題記等眾多類型。特別是《五體清文鑒》(滿、蒙古、漢、藏、察合臺文)、《西域同文志》(滿、蒙古、漢、藏、察合臺、托忒蒙古文)等多文種合璧的古籍文獻,不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典籍文獻之美,更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中新社記者:怎樣理解民族古籍文獻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內涵?
海春生:從民族古籍中我們能夠了解到,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精神相通的共同體。民族古籍文獻能夠啟迪未來,解釋當下,它體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和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浸潤著各族民眾心田,有利於各民族進一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築牢文化根基。
中華文明綿延不斷、歷久彌新,主要是因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在民族古籍文獻中得以全面展現。從縱向角度看,中華民族歷代更疊的基因中體現著對中華文化內核的認同和統一精神信仰的追求,為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奠定了根基。而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和繼承中不斷吸收和轉化、創新,又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不斷豐富。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民族古籍文獻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所記載的先賢哲人的思想回答了我們所面臨的很多問題。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我們有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古籍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並共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本著科學的態度,認真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工作,不斷深化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努力做好“第二個結合”,即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新社記者:當下,民族古籍文獻在保護和傳承中面臨哪些問題或困難?作為民族古籍文獻的守護和傳承者,如何看待民族古籍文獻數字化的重要意義?
海春生:民族古籍文獻在保護和傳承中的確存在一些困難。比如,相對於綿延2000餘年的漢文古籍整理而言,少數民族古籍工作起步較晚,由國家主導全面系統開展的工作不過40餘年;民族古籍研究利用涉及文種較多,特別是一些“死文字”,識讀難度極大,這對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很高,而這方面的人才也相對短缺。國家對這些現實問題十分關注,這些年投入很大,也制定了不少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使得這項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
在資訊化、數字化、大數據背景下,民族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它改變了傳統紙質版的閱讀和傳播方式,將海量文獻通過數字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通過網路及電腦、移動端等各類電子産品使束之高閣的典籍文獻觸手可及,推動了古籍閱讀和使用的大眾化,是民族古籍文獻“活起來”的重要手段。另外,民族古籍文獻數字化是延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完)
受訪者簡介:
海春生,民族古籍收藏家,民族文化學者。現任遼寧省政協委員、阜新市人大代表、阜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館長、蒙古貞文化博物館館長等。學術兼職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十余所科研單位和高校的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學術顧問及碩士研究生導師。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