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0月21日訊 (記者 秦金月)10月18日,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攜手歌劇《青春之歌》劇組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與人大學子共同探討《青春之歌》原著文學作品和歌劇作品之間的聯繫與當代價值。
《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中國共産黨領導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鬥爭生活的長篇小説。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將重歸舞臺。該劇改編自楊沫同名小説,由張千一作曲、趙大鳴編劇、王曉鷹執導。
在人大校園,歌劇《青春之歌》的編劇趙大鳴、導演王曉鷹、主演宋元明,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秀濤對談。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江棘的主持下,幾位嘉賓從小説創作背景、跨媒介改編、藝術價值影響、歌劇聲樂風格等幾個角度展開討論,並回答了現場同學們的提問。
王秀濤對《青春之歌》原著及跨媒介改編做了很多研究準備,他在現場展示了珍藏的《青春之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話劇劇本、電影腳本、戲曲劇本等珍貴刊物。帶著這些切實可感的“古董”,王教授講述了作者楊沫創作《青春之歌》時的艱辛經歷及出版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磨難。
編劇趙大鳴談到,為什麼《青春之歌》在紅色經典文學史上那麼特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學作品的兩大主題,一是戰爭,二是農村。《青春之歌》則從女性視角出發,講革命的同時也在講愛情。在當時處處昂揚奮鬥的社會風氣下,“在海邊漫步”——這種閒適狀態就被視為是“個人享樂”,是脫離社會實際生産的,因此這本小説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國家大劇院這部歌劇節選了原著中幾個重要情節,簡化人物關係的同時也盡力讓人物形象豐滿生動,而不是做成臉譜化的角色。比如余永澤,他對盧嘉川的敵意融合了“吃醋”、“嫉妒”等真情實感,他在亂世中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而不是無緣由地站在革命對立面。再比如劇中盧嘉川的形象,結合了小説裏盧嘉川和江華兩個角色,使得林道靜對他的感情更為複雜。在兩個多小時歌劇裏,要通過劇本展現齣戲劇衝突,讓每個人物都立得住。
導演王曉鷹談到,《青春之歌》從小説到電影改編到話劇改編等一系列的藝術形式中,歌劇藝術是最具有詩性的,比起話劇和電影,歌劇更注重聽覺藝術的表達。將原著做成歌劇作品,不僅要在舞臺上呈現具有年代感的視覺意象,更要在聽覺上,從序曲開始一下子就要將人們帶回那個年代。這部作品並不是單純地在舞臺上還原三十年代的建築街景,而是要將它藝術化、意象化,利用現代化的舞臺空間去表現青年人的情感。“青春的議題是永恒的,我認為,只有投身國家建設,將個人命運和民族命運綁定到一起,這樣的青春才是中國青年最大的浪漫。”
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在劇中飾演女主角林道靜,她為同學們現場演唱了唱段《不會忘記那片海》,這是表現林道靜和余永澤愛情的唱段,在劇中多次出現,旋律優美動人。宋元明談到,這部作品在演唱技巧上有許多“從薄到厚”的處理,哪怕是相似的旋律,因為人物經歷的戲劇情節不同,感情色彩也是不同的。為了出色地完成這部作品,她對角色本身和音樂動機進行了更深入的剖析理解,用更細膩的聲音色彩展現不同階段林道靜的心理活動。不僅是林道靜這一個角色,這部劇整體演唱都需要很強的技巧性,比如王曉燕和盧嘉川,在劇中分別是女中音和男中音,為了展現角色的青春活力,唱段整體音區偏高,這都給演員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今年正值楊沫女士誕辰110週年,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攜手歌劇《青春之歌》劇組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今天的青年人娓娓道來革命年代的青春選擇,這既是對楊沫女士的深切緬懷,也讓這部紅色經典繼續煥發出時代的青春光彩。
10月29日,10月31日至11月2日,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將由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執棒,宋元明、趙麗麗、韓蓬、梁羽豐、劉濤、林子豪、王璟、胡越、關致京等歌唱家攜手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及管弦樂團,用青春的朝氣和過硬的實力,舞臺再現那段覺醒年代的青春旋律。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