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習近平走進的六尺巷,為何讓人“很有感觸”?

發佈時間:2024-10-21 09:10:45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梁曉輝 | 責任編輯:張靜

(近觀中國)習近平走進的六尺巷,為何讓人“很有感觸”?

“來這裡看一看,很有感觸。”

10月17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桐城市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發出如是感慨。

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這是17日下午,習近平在安慶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新華社記者燕雁攝

六尺巷,因“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的理念影響世人,不僅是當地有名的“打卡點”,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治理智慧的濃縮展現。

一條六尺巷,有中國文化的綿長“和”意。

據《桐城縣誌略》等史書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糾紛。張家人給張英寫信求助,張英收信後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信後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從此青史留名。

“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習近平在考察中指出。

如今,在桐城市的街頭巷尾、社區樓宇,生動的漫畫、“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比比皆是;翻開孩子們的書本,也有六尺巷的故事……中華文化之“和”不斷延傳。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習近平曾如此指出。不過百米的六尺巷,讓人看到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的“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和”意悠長。

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這是17日下午,習近平在安慶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時,同當地居民和遊客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一條六尺巷,有“老巷新傳”的成功實踐。

現在的六尺巷,其實是2002年在原址上復建擴建的。

據媒體報道,歷史上的六尺巷在戰火與拆建中基本拆毀。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政府高度重視,1985年被列入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是在對六尺巷的不懈保護中,故事裏閃耀的文明光芒得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同時也印證了習近平所強調的: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一直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多次在地方考察時牽之念之。

從大同雲岡石窟到安陽殷墟遺址,從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習近平考察文化遺産、探尋文明根脈,文化足跡遍及全國,強調“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裏”。

此次在六尺巷,習近平再次指出,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條六尺巷,也有社會治理的中國智慧。

一方先讓一步,很多矛盾就能找到解決方案。受到六尺巷啟發,近些年,當地人民法院根據六尺巷故事精髓,創新推出“六尺巷調解法”,以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調解群眾矛盾,成效卓著。六尺巷的經驗,也逐漸走出巷口,走向全國。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六尺巷調解法”現身最高法報告。2023年11月,“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六尺巷的精神,在湖北、廣西、山東等地基層政法部門被應用於解紛實踐……

此次走進六尺巷,習近平強調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從六尺巷的故事,外界看到中國人面對紛爭、糾紛時的一種應對之道,看到社會治理的中國智慧。今天,新時代六尺巷的故事讓人更有感觸,也再次表明: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