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向勇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教授
劉結成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健全文化産業發展體制機制擘畫了戰略佈局和實施路徑。文化是民族復興的內在根脈,是強國偉業的精神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物質富裕,也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實現精神富足。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
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包括文化內容創意的高品質發展、文化生産主體的創新式發展、文化生産手段的現代化發展、文化生産空間的協同式發展和文化消費體驗的人本式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其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産機制,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國際傳播效能,實現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新世紀以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歷史演進
新世紀以來,為了適應不同時期文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和自身規律的需要,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
第一階段為2000年至2011年,是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階段。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産業”概念,提出完善文化産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舉措。2022年10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2003年6月,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在全國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展開,開始探索文化建設的兩種路徑:政府主導的文化事業發展和市場主導的文化産業發展,探索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産業之間的平衡發展。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總結了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基本經驗,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標誌著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基本結束。這一階段,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産業規模不斷擴大,中華文化“走出去”成效日益明顯。
第二階段為2012至2022年,是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化階段。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目標。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在這個階段,國家文化主管行政機構進行重大調整,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文化産業創新水準不斷提高,文化市場運作機制走向成熟。
第三階段為2023年至今,是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深化階段。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概括新時代以來黨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理論性結晶。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以強國建設和復興偉業為發展根基,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發展魂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發展根脈,著眼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目標,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發展任務。《決定》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舉措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豐富、措施具體,為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現階段文化産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文化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文化新業態行業帶動效應明顯,文化企業經營效益持續提升,對外文化貿易規模穩步增長。文化産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四個主要特徵:
第一,文化産業營收快速增長,文化産業結構逐漸優化。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收入83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2024年上半年,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49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5%,其中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收入433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3%。
第二,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文化産業加快轉型升級。2023年,以可穿戴智慧文化設備製造、數字出版、多媒體遊戲動漫等為代表的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2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1個百分點。2024年上半年,這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70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3.7個百分點。
第三,文化消費亮點紛呈,文化消費動能明顯釋放。近年來,文化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IP不斷推陳出新,博物館、藝術展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和打卡點,“村BA”、“村超”、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遊、天水麻辣燙等一批批網紅文旅項目、城市先後涌現,推動了中國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2024年上半年共查驗出入境人員2.87億人次,同比增長70.9%。今年1—6月,國內陸續出臺或恢復各類免簽政策,成為今年入境遊持續升溫的直接動力。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同比增長190.1%。
第四,對外文化貿易不斷攀升,國際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在文化強國建設引領下,文化貿易發展環境趨優、主體趨強,貿易額穩中有升,貿易夥伴更加多元。文化産品貿易方面,2023年進出口總額1619.4億美元,繼續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其中出口1445.89億美元、進口173.51億美元,順差明顯。文化服務貿易方面,2009年至2021年,全國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由177億美元增長至1244億美元,出口年均增長 17%,進口年均增長18%。
當前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主要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內涵更加豐富、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提供更多優質産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因此,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也是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至少有6個方面有待提升:
區域發展結構的平衡性有待提升。從全國來看,東部地區省份優勢明顯,在市場主體、産業載體、市場要素、産業生態等方面的規模、品質和創新性都有較強優勢。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省份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東北地區省份近年來所有提升。
整體投入産出比有待提升。由於在技術融合、品牌賦能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除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份屬於高投入高産出外,大部分地區屬於低投入低産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高投入低産出的問題。
文化産品供給水準有待提升。整體來看,我們的文化精品力作欠缺,大部分文化産品的故事力不夠,同質化問題突出,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傳承與産品力和市場力融合的好産品,低層次供給過剩。
文化産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中國文化産業發展應以人民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創新,圍繞科技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産品創新、體制創新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
文化消費水準有待提升。整體看來,我國每人平均公共文化支出不高,文化消費的環境需要加強培育和引導,人們文化消費意識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文化消費佔比較低,文化消費結構失衡等現在還較嚴重,需加大培養和扶持力度。
文化産業人才培養有待提升。我們的人才隊伍總量少,懂文化、懂旅遊、懂技術、懂經營管理的複合型、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此外,在人才培養方式、培養機制方面也需要完善和提升,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體系,多元創新培養模式。
推進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改革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紮實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強化思想引領,培育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刻理解中華文明之發展脈絡,全面把握文化和旅遊産業發展規律,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內凝心聚魂,對外提升國家形象,實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全面提升。
增強創新活力,激發文化企業家精神,創造新時代的新文化。文化産業是彰顯創意能力的新興産業,文化經濟是高度依賴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想像力經濟。堅持守正創新,樹立開放式發展的文化創新觀,建立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共用平臺,吸引全球創意者共創具有中華美學精神的文化産品,以高品質文化供給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以中華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深化科技賦能,培育文化新質生産力,壯大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揮數字技術、網路技術和智慧技術的科技優勢,築牢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工程,推動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社會化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文化生産領域的最新應用,推進文化生産數字化、文化傳播網路化、文化消費智慧化的融合發展,激活文化創新生命力,推動文化産業結構升級,提高文化産品內容品質,激發文化産業創新動能。
推進內容驅動,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創造文化消費新場景。堅持內容為王的發展戰略,從中華文明中萃取優秀文化基因,推動文化産品的內容創新,打造優質文化産品;推動服務形式創新,構建新場景,創造新體驗,推動文化消費升級,建立文化消費新模式。
拓展創意思維,推動文化與相關産業的深度融合,構建文化創意融合發展新模式。當前,傳統産業處於轉型升級中,文化産業天生帶有賦能相關産業轉型升級的基因,因而成為時代所需、産業所為的必然選擇。在與相關産業融合過程中,文化産業本身也會産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産品,從而進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階段。
加大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拓展國際發展新空間。文化産品和文化貿易是加強對外文化傳播、展示中國精神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西方主要文化大國對外推廣文化的通用做法。加強國際文化市場的洞察,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基地和載體,針對性地開展文化國際行銷,提升文化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提升治理水準,全面均衡發展,構建現代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推動國家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視頂層設計和法規建設,注意預防並及時化解文化矛盾,把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産業協同發展機制,實現文化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充分利用資訊化平臺,激發文化治理的多方參與性,推動文化産業結構均衡發展、國內區域均衡發展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