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生活中,文學佔據著重要位置,在各藝術門類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傳播力,也是溝通民心、增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
20日,2024北京文化論壇“文化賦能:精神生活與産業發展”平行論壇的專業沙龍在北京舉行。
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漢學家、翻譯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作家們如何創作出能夠受到不同讀者歡迎的作品?到場嘉賓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回答。
漢學家與翻譯家,架起溝通橋梁
作為中國智慧和經驗的傳播者,漢學家們翻譯了一部又一部優秀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為世界認識、理解中國提供了新鮮的視角。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慶祥介紹,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大批作家作品得到了很好地推廣,比如劉震雲、余華、畢飛宇等等,他們的作品被翻譯到海外以後,在海外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
他表示,近些年,隨著影視轉化、IP孵化,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愛上了中國的當代文學。海外讀者通過這些作品了解中國,也變得更加熱愛中國、熱愛中國的文化。
“在上述過程中,海外漢學家和翻譯家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橋梁。”他介紹,例如,知名漢學家李莎翻譯過很多中國當代文學的作品,比如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等等。
實際上,李莎所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她表示,今年12月份左右準備邀請劉震雲到義大利做巡迴演講,去四個地方,羅馬是最後一站,那裏有羅馬書展,可以做講座。
漢學家、翻譯家吉來表示,自己翻譯過不少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去年翻譯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土耳其讀者的反映特別好,他們很喜歡這本書。
語言背後包含的文化資訊
據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陳寧介紹,五年來,北京市文聯已經助推劉恒、梁曉聲、畢淑敏等35位知名作家的41部作品與海外出版社簽約,覆蓋了18個國家的13個語種。
中國當代文學要“走出去”,在寫作等方面的關注點應該是什麼?
結合自身經歷,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孫甘露提到了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翻譯的問題不完全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語言背後還包含了很多文化資訊。”
此外,中國文學歷史悠久,如何激活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使其變為當代寫作的資源,也是不少作家思考的議題。
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修文表示,傳統之所以為傳統,在它那個年代裏是具備極大創新能力的,自己最近寫的這批小説,便受到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巨大影響。
作家周曉楓擅長寫散文,也創作過《小門牙》等童話故事。她表示,從散文到童話,自己的作品文體展現方式變了,也擁有了更多讀者,“更多反饋都特別有助於我的成長”。
對於寫作,周曉楓認為,就如同去遠方的候鳥一樣,道路遙遠,讓我們的翅膀更有力,“這樣我們才能在更大的世界裏,有更遠的目標以及有更強大的內心和力量。”
如何創作出更理想的作品?
那麼,什麼樣的理想作品,能更好地被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讀者所接受和認同?
對此,周曉楓認為,很多作品之所以能觸動自己,是因為作者內心誠懇,想像獨特,寫作手法勇敢豐富,“我們的文學和他人的溝通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用自己內心的聲音去説話”。
李修文曾經和一位導演帶著自己寫的兩個故事去了一個知名國際電影節,“大家説要拍哪個?對方毫不猶豫選擇了拍《猛虎下山》,他認為這是當代的,是中國的。”
“中國人這麼多年的成長,包括大家在影像、文字、敘述上做出的探索,已經在國際傳播中建立了自身的主體性。越是在今天複雜的語境當中,越是要強調認清楚自身的生存處境和文化處境。”他説。
孫甘露則認為,包括翻譯在內,交流總是這樣,就像寫作一樣,“寫東西不要想著我要寫一個特別棒的、最好的作品,放鬆自己,取其中,恰恰是比較好地能傳達自己的途徑。”
而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出海”之路,現場的漢學家給出了十分具體的建議,比如多參加書展等等。李莎表示,面對面是非常重要的,“優秀的中國作家太多了。”(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