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溫恒濕多功能考古方艙、可載人“懸空”發掘的考古整合平臺以及前置到發掘現場的各類實驗室……2020年啟動的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最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現場宛如科幻大片的場景,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三星堆博物館一展廳墻上懸挂著的老照片將人帶回1986年,彼時考古工作者們仍在露天的1、2號“祭祀坑”中憑藉普通工具“裸挖”。而34年後3號至8號“祭祀坑”發掘時,世界首個考古發掘現場的全封閉大保護棚“拔地而起”。“全副武裝”的考古工作者“連出土的泥土都不放過”,充分運用科技手段,開展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現象觀察。
1986年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發掘現場。(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據了解,本輪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始終秉持“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理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全國45家科研單位共同進行考古發掘工作與多學科聯合攻關,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大兵團作戰”匯聚中國考古界磅薄合力。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冉宏林告訴記者,本輪祭祀區考古發掘研究工作中,運用的科技考古門類非常齊全。除了測年、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等一些基本門類外,冶金考古、同位素分析、殘留物分析等也全面介入。“這並非是追求‘大而全’,而是通過課題預設,將所有可能涉及的考古科技都納入,從而更加全面立體地掌握相關資訊。”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最新一輪考古發掘使用的多功能考古方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開展科技考古的呈現方式也和以往有所區別,打破了常見的“預製菜”研究方式,以“現炒”的方式“看食材烹飪”。冉宏林説,每個發掘對象呈現資訊不同,若用既定方式開展科技考古,或會導致資訊缺失。因此需要針對性設計科技考古研究內容。
比如,儘量選擇生長期較短的比如植物種子、草本植物等進行碳十四測年,結合出土器物研究,最終解開“祭祀坑”年代之謎——距今3200年到3000年左右;通過100倍的超景深顯微鏡在三星堆尋找到絲綢的影蹤;AI技術讓文物保護修復“如虎添翼”;利用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開展象牙溯源……抽絲剝繭下,三星堆的千年之謎正被緩緩解答。
走進三星堆博物館內,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實景的創新呈現,讓觀眾看到文物本身,也看到中國考古學的飛速發展。“震撼且自豪。”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親眼看到文保工作現場後,安徽遊客李禹章感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一本越讀越豐富的書,希望通過考古研究能解鎖更多內容。
三星堆博物館內,觀展的民眾絡繹不絕。(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雖然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但三星堆遺址發掘面積還不到總面積的千分之二,仍然“未完待續”。在三星堆耕耘多年的冉宏林説,雖然中國考古學起步不算早,但發展的步伐絕不慢。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援下,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工作系統地呈現了中國考古學的理念和做法,全球有目共睹。
通過載人潛水器探索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地球物理探測手段結合水力學試驗分析,繪製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張獻忠沉銀“3D藏寶圖”;科技考古確認二里頭遺址有高比例的外來人群和大量外來家畜……中國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等科技考古研究領域均取得較大突破。
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或許正如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省考古學會會長霍巍此前所説,新的考古理念、新的考古技術、新的考古組織體系……中國考古學迎來了“黃金時代”。(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