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2024北京文化論壇“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主題沙龍舉辦

發佈時間:2024-09-23 15:24:3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張靜

中國網訊(記者 秦金月)9月20日下午,2024北京文化論壇“文化遺産: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平行論壇下設“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主題沙龍在北京藝術博物館北岸講壇舉辦。

論壇由北京市政協教衛體和文化文史委員會副主任舒小峰主持,邀請了國內外致力於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單獨發言和沙龍對話的形式,分別從博物館建設、非遺文化的植入、數字化保護、線性文化遺産價值傳播等角度,分享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及建設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與公共藝術研究所所長田林從創新文化遺産活化利用的角度切入,詳盡分析了如何將大運河沿線不同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植入相匹配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雙遺産融合方式。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工程系建築歷史和遺産保護教授高曼士探討了緩衝區在世界遺産案例中的發展,以具體實例介紹其在地方遺産案例中的應用。同時聚焦地方遺産,指出緩衝區是遺産保護的一個重要工具,每個國家或地區在定義緩衝區及其邊界時都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根據適應性的策略,靈活控制和管理無法列入名錄的廣闊區域。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分享了新時代文旅融合下,中運博在博物館建設方面的實踐和經驗,從如何準確定位博物館展覽體系、創新展示手段等方面來提升觀眾參觀體驗,在全方位展現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的同時,將中運博打造成高品質文化旅遊地的示範場所。

復旦大學旅遊係教授張朝枝在發言中闡述了在價值傳播為核心的旅遊利用與傳承下,長城作為特殊的線性文化遺産,如何整合其現有的點段局部旅遊模式,有效的向公眾傳達文化遺産的多層價值傳播體系。

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史係東亞藝術中心高級顧問蔣人和主要介紹了由芝加哥大學藝術史係東亞藝術中心發起,與國內西安交通大學文化遺産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合作開展的“海外流散中國藝術數字化工程”國際項目,重點介紹了對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等石窟藝術進行數字修復與保護所作的工作,並對“海外流散中國藝術數字化工程”提出項目策略。

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徵,不僅是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本次沙龍中,嘉賓緊緊圍繞主題,深入探討了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新理論、新模式、新方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