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兩個結合”為何至關重要?

發佈時間:2024-09-14 08:37:32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安英昭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兩個結合”為何至關重要?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實現現代轉型的進程吸引世界的目光。在此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謂至關重要。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遵循‘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指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的當代延續,從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賡續古老文明,基於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進行實踐探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返本開新。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兩個結合”為何至關重要?

臧峰宇:以中華文明的歷史傳統為源,以中華民族的實踐創造為本,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了人類新文明的內在規定性,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定世界歷史民族在特定歷史時期文明發展的特殊規律。一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史,正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延展的,是在“兩個結合”的實踐探索中凝結的。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遵循“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中國有識之士面對“疲命于物質之下”的西方文明和“衰頹于靜止之中”的東方文明而選擇的“第三新文明”。“兩個結合”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走過百年曆程的歷史事實,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必然。百餘年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歷史傳統、社會現實和思想文化深度融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從中可見,馬克思主義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向奔赴”的過程中互相激發、互相成就,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使中華文明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跨越,彰顯了中華文明與古為新的精神氣象。

“第二個結合”是一種深刻的“化學反應”,不僅以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而且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個結合”為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確立了觀念基礎,打開了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動的創新空間。在這個更廣闊的空間裏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力作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只有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內在規定性,才能把握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邏輯,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置於賡續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去思考,置於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潮流中去理解,從大歷史觀和新文明觀的角度把握“以文化人”的時代價值。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理解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就會深刻理解馮友蘭先生歸納的“舊邦新命”:只有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只有深入研究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智慧和生態觀念,才能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新社記者: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存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為何能夠實現現代轉型?

臧峰宇: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500年的視野中理解這個問題,就會對中華民族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充滿信心,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何以在歷史進步中實現。

今日之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國的當代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五千年未有之制度文明。傳承中華文化“闡舊邦以輔新命”的傳統,要以歷史連續性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的當代延續,從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賡續古老文明,基於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進行實踐探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返本開新。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體性內容。作為古人類發祥地之一,中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在演進歷程中不斷融入新的文明因素。“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文化生命體取精用弘的過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現代激活,也在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過程中體現科學理性精神。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包括促進新質生産力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激發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的精神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實現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文明,由以構成一個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基本結構,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標識性概念,是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關鍵範疇,涵蓋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物質條件、價值觀念、治理體系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科學素養和精神狀態。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兩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係?

臧峰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是中國共産黨在不斷推進“兩個結合”中開創和發展的,“結合”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拓展了中國道路的文化根基。“結合”為推進理論創新提供了根本途徑,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樹常青的奧妙所在,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奠定深厚基礎。

“第二個結合”是實現中華民族舊邦新命的文化根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關鍵所在。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個結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築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使之促進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途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的文明史意義。

歷史表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會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都能有力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我們應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激活並有效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而豐富的中國價值、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理論和制度創新增添更多底氣和智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新的文化使命與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鞏固和壯大中華民族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完)

受訪者簡介:

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援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哲學會副會長、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秘書長。出版有專著《“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引論》《文本語境中的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晚年恩格斯哲學經典文本的內在邏輯研究》《通往智慧之路》等,譯著《批判的資源》《不同的路徑》《恩格斯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