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北京對工業遺産分級分類保護:維繫城市文脈 講好工業故事

發佈時間:2023-10-23 09:35:2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景華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清河的紡織、酒仙橋的電子、垡頭的化工……這些當年北京城裏的工業地標,老百姓都耳熟能詳。如今,雖然時代變遷,産業結構不斷升級,但這座城市依然留存著大量的工業遺産。為了對這些工業遺産進行保護,近日,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局發佈了《北京工業遺産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對留住幾代人的歷史記憶,維繫北京“城市文脈”,講好北京工業故事,具有重要意義。

對工業遺産分級分類保護

北京共有9家單位被認定為“國家工業遺産”,其中北京印鈔廠始建於1908年,擁有百年曆史;北京衛星製造廠、北京琺瑯廠、北京化學工業研究院等8家單位均于20世紀50年代成立,擁有超過60年的發展歷程。

在北京産業結構調整、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過程中,如何創新發展路徑,更好地保護寶貴的工業遺存?《辦法》提出,要對工業遺産實行分級、分類保護,鼓勵在符合相關要求前提下,對工業遺産進行多元開發利用。“這是北京第一次明確工業遺産認定程式、保護管理、利用發展、監督管理的規範性文件。”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辦法》涵蓋了六方面、33條內容,保護管理是重中之重。”

《辦法》中所稱的“北京工業遺産”,是指在北京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經北京市經信局認定的工業遺存,包括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物質遺存包括廠房、車間、作坊、礦區等生産儲運設施,與工業相關的管理和科研場所、其他生活服務設施及構築物和機器設備、生産工具、辦公用具、産品、檔案等;非物質遺存包括生産工藝、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工業精神等。

北京擁有一批中國工業遺産保護與再利用的典型實例,在全國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實踐方面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例如,“798”變身大型藝術街區;首鋼園“從火到冰”,成為“工業遺産”“奧運遺産”雙遺産;懷柔水泥廠轉為科學城等。

 確保風貌核心物項不被破壞

這些工業遺産去向何方?“對工業遺産實行分級、分類保護,保持遺産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徵,確保核心物項不被破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辦法》提出,鼓勵和支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科研、科普、教育、捐贈、公益活動、設立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北京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工作。”

在利用發展方面,《辦法》規定,北京工業遺産的利用,應與城市轉型發展相結合,注重生態保護、整體保護、周邊保護,與自然人文和諧共生。要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遊線路。鼓勵利用北京工業遺産資源,培育工業設計、工藝美術、工業創意等業態以及開展工業文化教育實踐等。

研究工業遺産10多年的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向東説,首鋼等一批老廠逐步搬遷,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廠房、機器設備等工業遺存,這些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記者了解到,北京將於近日啟動全市首批工業遺産認定工作,今年將積極推進首鋼園申報國家工業遺産。據悉,北京將對工業遺産實施動態管理,經認定的北京工業遺産有效期為5年,每滿5年復核一次。

鼓勵建設工業文化産業園區

如今,北京許多老工業基地華麗變身,如東直門水廠變身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北京琺瑯廠成為工藝美術技藝“展臺”,牡丹電視機廠升級成為科創園區……

在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方面,北京已經形成了“工業遺産+科普教育”“工業遺産+旅遊休閒”“工業遺産+産業重塑”三種模式,這也為未來工業遺産再利用提供了寶貴經驗。

根據《辦法》,北京工業遺産的利用,應當符合遺産保護與利用規劃要求,充分聽取社會公眾、專家智庫的意見。北京將支援有條件的區域和企業依託北京工業遺産建設工業博物館;支援利用北京工業遺産資源,開發具有生産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産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遊項目;鼓勵利用北京工業遺産資源,建設工業文化産業園區、特色街區、創新創業基地、影視基地、城市綜合體、開放空間、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等。

參與起草《辦法》的北京市産業經濟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分析,對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工業遺産進行原真性保護,結合原有特點改造為博物館,能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讓市民尤其是年輕人更直觀了解工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利用老工業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工業廠房高大的內部空間和獨具特色的建築個性發展文創等産業,可助推城市進一步實現産業升級。

《辦法》的發佈實施,標誌著北京市對工業遺産的保護利用進入科學系統、規範有序的新階段。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3日 0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