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考古研學升溫這些打開方式很“饞”人

發佈時間:2023-10-20 09:02:0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韓章雲 李超慶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鄭州10月19日電 題:文物考古研學升溫這些打開方式很“饞”人

中新網記者 韓章雲 李超慶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洗石頭;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赴一場商周晚宴;化身三星堆人,體驗養蠶繅絲、神樹祈福……當前,國內文物考古研學逐步升溫,打開方式也愈發多樣,體驗、探究、學習,參與者沉浸式走近文物考古,也推動了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

首屆文物考古研學大會10月18日至19日在河南鄭州舉行,在這場會議中,多位文物考古研學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分享交流當前文物考古研學的新業態,展望未來發展新方向。

沉浸式體驗,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隨著文博類電視節目熱播,考古工作走進公眾視野,各地在開發、設計文物考古研學課程時,考古職業體驗被廣泛應用。

今年暑期,一批准大學生在鄭州商城遺址考古現場跟隨考古工作者學習用毛刷、手鏟清理地層,探尋商王朝遺留的“秘密”。在這個名為“跟著著名考古學家去‘尋商’”的公益研學營中,河南文物部門引入豪華導師陣容,通過商代服飾研究、甲骨文學習等課題,引導準大學生們多維度、立體化、沉浸式感知殷商文明,該研學營一經推出即引發關注,被行業視為文物遊徑研學的內容標桿。

在雲南,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發起的“南南考古學院”,精心設計“考古時光機”研學項目,招募12歲以上的初高中生走進考古工地體驗真實考古工作,並延伸“考古+”板塊內容,已成為國內研學體驗課程的樣板。

此外,文物修復師、文創設計師等職業體驗,植物捶染、鑽木取火、古法制玉等實操項目也被各地融入研學課程,既豐富了研學參與者的體驗感,又讓文物“活”起來、研學“動”起來。

“公益+市場”,激活文旅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發展是大趨勢,文物考古研學領域也積極探索“公益+市場”的運營模式,在保障研學平臺基本運作的同時,賦能地方經濟發展。

在四川,三星堆遺址所在的三星村將閒置樂園改造成“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設置田野考古、古蜀工匠課和古蜀村落生活三大課程主題,吸引大量中小學生、親子家庭前來體驗學習。該基地負責人劉慶華介紹,文物考古研學熱不僅為三星村創造就業崗位,也帶動餐飲、農耕、青銅文化等村集體産業發展,預計2023年將實現營收400萬元。

在河南洛陽,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通過研學業態,有效整合隋唐洛陽城遺址周邊的世界遺産點、博物館、植物園等城市文化資源,形成以營地為中心的“15分鐘研學圈”,參與者可以身穿漢服與隋唐洛陽城“對話”、可以在博物館裏參與一場“劇本殺”……研學旅行傳播了河洛文化、實現文旅融合,也助力“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文化品牌建設。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辛瀘江表示,國內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已超千億元,依託文物資源開展的文物考古研學成為其中重要內容。

做好“教育+”,打造“行走的課堂”

當前,學生是國內研學旅行的主要參與群體。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實驗學校校長呂玉卿看來,文物考古研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

“文物考古研學讓孩子了解文物考古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去探尋中華文化的根脈,感受先人的卓絕智慧,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感到自豪。”呂玉卿認為,孩子們感受考古魅力的同時,也為我國考古事業後繼有人奠定基礎。

“從考古研究所到考古遺址公園,從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到各類大中小型博物館,各地紛紛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學産品和服務。”辛瀘江強調,文物考古研學作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新方法,高品質發展的根本是做好“教育+”的文章,不斷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時代內涵,讓文物考古研學場所真正成為行走者的課堂。(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