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復活”的黃河文化記憶

發佈時間:2023-10-18 10:28:27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馬思嘉、艾福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新華社銀川10月17日電  題:“復活”的黃河文化記憶

新華社記者馬思嘉、艾福梅

泥坯在輪盤上飛速轉動,在71歲的李成仁手中變幻成杯、盤、碟、盞等器型。黃河水、黃河岸邊的陶瓷黏土、臨近黃河的沙漠釉料,在超過1200攝氏度的高溫中,蛻變為色彩莫測的古拙瓷器——黃河古瓷。

在今年九月于寧夏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上,黃河古瓷受到國內外顧客歡迎,有來自伊朗的客人熱情選購,還有西安、河北等地的商家與當地簽單合作。

“這是來自黃河母親的禮物,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等非遺結合,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寧夏中衛市品衛文創園負責人姚思傑説。

看似剛剛興起的黃河古瓷,其實曾傳承千年,後又險些被人遺忘。

黃河,流經中衛市182.4公里,賦予了這座西北沙漠小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山海經》中的“崇吾之山”指的就是中衛香山,而唐代詩人王維更是在中衛沙坡頭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黃河還給予中衛市豐富的優質陶瓷黏土和釉色礦物質原料,加上當地煤炭資源豐富,因此歷史上傍河建有不少瓷窯,不光解決了生産用水,還能借助水路外銷。

三年前,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姚思傑研究中衛市歷史文化時,無意中了解到當地有豐富的窯址遺跡,包括漢代、元代、明清、近現代留下的遺址和瓷器碎片,才窺見黃河古瓷的悠久歷史,於是決心“復活”這一黃河文化記憶。

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瑞應村的一座廢棄小學,被姚思傑改造成文化産業園。他四處尋找掌握黃河古瓷製作技藝的老師傅,李成仁就是其中之一。

李成仁17歲就進入下河沿老窯溝瓷器廠工作——那是一個瓷窯遍佈的山溝,制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他們沿襲著傳承千年的工藝: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然而,他所在的瓷器廠于20世紀80年代倒閉。不甘心工藝就此斷絕,他堅持幹了幾年制瓷個體戶,後因虧本歇業。

在品衛文創園,李成仁看到了黃河古瓷復興的希望,與其他幾名老匠人以帶徒授藝的方式傳承黃河古瓷。

目前,黃河古瓷知名度越來越高,文創園裏的匠人們每天都為訂單忙碌著。姚思傑與中衛市當地的景區、民宿等談好合作,為他們定制文創産品。“下一步計劃擴大規模,培養出更多手藝人,製作更精美的黃河古瓷,滿足更大的市場需求。”姚思傑説。

文旅融合,帶給黃河文化更多復興機遇。一度凋敝的中衛市黃河古村,逐漸因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底蘊成為熱門景區,大灣村更是被改造成知名高端文旅産品“黃河宿集”。曾經承載黃河古瓷順流而下、將其銷往外地的羊皮筏子,也從交通運輸工具,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體驗産品。


7月20日,演員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景區表演“羊皮筏子上的婚禮”,展現黃河兩岸婚俗。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47歲的李聰在沙坡頭長大,從小就跟著吃“運輸飯”的父親了解到羊皮筏子。當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逐漸被船隻取代,沙坡頭景區旅遊業態的興起又賦予它新生。十幾年前,李聰在老家學會了羊皮筏子製作與操縱技藝,吃上了“旅遊飯”。隨著寧夏黃河旅遊業態多點開花,他又成為吳忠市青銅峽市黃河大峽谷景區的一名筏工。

“外地遊客來寧夏,都想近距離接觸黃河,乘坐羊皮筏子必不可少。國慶節假期,在限流的情況下,我們每天接待乘客都有四五百人。”唱著山歌,他心情愉悅地帶著遊客漂流在牛首山與賀蘭山之間,見證著他所眷戀的黃河母親越來越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