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根之茂者其實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踏上新征程

發佈時間:2023-06-05 10:04:3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韓寒 趙凡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根之茂者其實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踏上新征程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趙凡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中國典籍保護、整理出版,中國歷史研究、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版本館等一系列文化殿堂相繼落成,不僅成為我們傳承文脈、奏響弦歌的文化場所,也成為我們不忘本來、開創未來,為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蓄力量的精神基石。

典籍,讓文明的力量更持久

從石室金匱到寺院經閣、從官立書院到私家書樓,藏書,一直是傳承中華文明的獨特方式。然而,文明的火種卻每常搖曳于歷史的風煙。兵燹、盜匪、火災甚至蟲蛀,都會輕易毀掉珍貴而薄脆的紙頁。

“紙壽不深”,不僅是愛書之人對藏書易朽的喟嘆,更是時人對古代國力不濟時典籍常遭外力損毀的悲鳴。

治世藏書。唯有富強、文明的社會,才能成就納藏版本的偉業,才能讓珍貴的典籍不再畏怯戰火、擔憂流逝的時光。

作為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文化傳世工程,中國國家版本館2022年7月正式開館,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構築起傳承悠久文明、賡續中華文脈的種子庫。截至2023年5月,入藏版本總量已有約2500萬餘冊/件。

陶器、玉器、青銅,簡牘、絲帛、紙張,經書、史書、子集、文集,書法、繪畫、雕塑……一切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媒介,在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華堂內,都有跡可循。馬克思的珍貴手稿,全球各語種共計300多個版本的《共産黨宣言》,百餘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出版成果,聚于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閣內,相映成輝。在恒溫恒濕的洞窟內,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四閣《四庫全書》的真本和倣真影印版本,在抄寫完成後實現歷史上首次相聚,意義非凡。

納歷代智識、蓄天下典籍、融中西文明。國家版本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批准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覺、汲取歷史智慧更好走向未來的歷史主動,是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也是傳給後世的文化寶藏。

從《尚書》到《十三經注疏》,從《史記》到《清史稿》,從《詩經》到各類文集,卷帙浩繁的古籍典藏,是我國文化的一座座山巒,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重視典籍的保護與修復,也重視典籍的綜合利用與出版。2022年4月,《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出臺,從挖掘古籍時代價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播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眾多中華典籍煥發新生。

盛世修典。2022年11月,《復興文庫》前三編正式出版發行。總計60多卷、300多冊、1.1億多字,時間跨度達百餘年的《復興文庫》,將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以思想史為基本線索,全面梳理和精選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的重要文獻,系統反映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重視典籍,一方面向歷史傳統沉潛,另一方面向偉大精神開掘,必將豐富全社會的文明滋養,築牢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持久而深沉的文化力量。

歷史,讓前行的腳步更穩健

首都北京,北中軸線旁,中國歷史研究院坐落於此。走進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中國考古博物館,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與文獻,串起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

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和歷史科學,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貫通學史、治史、用史的方方面面,涵蓋黨史國史、中華民族史、世界史各個領域,體現著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對歷史和歷史科學的深刻把握,為當代中國歷史學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是我們自信的源泉。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經中國學者不懈的努力,2017年,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反映著甲骨文對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貢獻。

有近百年曆史的敦煌學,一度盛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説法。近年來,中國學者孜孜以求,完全取得了國際學術話語權和敦煌學研究的主導權。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2021年是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誕生百年的中國考古學,成績斐然:考古發現層出不窮,考古論著大量出版,研究手段日益精進,文保技術長足進步……這些方面,無不為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佈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昭示著: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燦爛輝煌。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歷史,是我們智慧的源泉。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2019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揭牌成立。從建立全國主要史學研究和教學機構聯席會議制度,到發佈面向全國史學領軍人才的“學者工作室”制度,從組織編纂《習近平論歷史科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元素》等全國性重大課題,到《(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中國歷史研究院團結全國史學工作者,焚膏繼晷,同心協力,奮力書寫新時代中國歷史研究新篇章。

“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國史著作《新中國70年》出版,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成果紛紛問世,地方誌工作充分發揮存史、資政、育人功能……纍纍碩果彰顯著時代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的歷史智慧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我們要總結發揚,使之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深謀遠慮,站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和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高度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格局,用正確的歷史觀引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04日 02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