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天下觀”為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卓越創造?

發佈時間:2023-06-02 09:05:43 | 來源:中新社 | 作者:文龍傑 徐皇冠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題:“天下觀”為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卓越創造?

——專訪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王傑

作者 文龍傑 徐皇冠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蘊含著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其中,天下觀別具一格,這是中國人民的卓越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

何為“天下”?天下觀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些方面?天下觀可為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種啟迪?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就此專訪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傑。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作為中國人乃至漢文化圈的獨特文化概念,擁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力,何為“天下”?

王傑:“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類整體,代表著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體”。“天下”概唸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最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天下觀,天下觀是中國人關於“天下”問題總的看法和觀點,反映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國家觀、歷史觀。天下觀是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精神的重要源流,是塑造中華文明、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作為中國人乃至漢文化圈的獨特文化概念,本身具有不同層面的多樣性意涵。

從地理層面看,“天下”與“四海”“九州”“四方”等含義相似,是從自然地域和物理空間意義上來理解的。

從政治層面看,“天下”是政治疆域內的領土和在這個領土上生存的人所構建組成的一種政治結構和政治秩序,如“五服天下制”“九服天下制”“王道天下”等。

從文化層面看,“天下”是一種思想和精神,包含著中國人的信仰和品格,如“天下情懷”“天下歸仁”“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等都是一種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

從哲學層面看,“天下”是一種思維和方法,是最高領導層思考如何治理天下和運籌謀劃的一種智慧形態,如“以天下觀天下”“中和天下”“和合天下”等。

從生態維度看,“天下”是一種文明,文明的本質是要化人成人,是人性對獸性的超越,是人類為生存對生存方式的超越,如“化成天下”“天下文明”等。

孔子立志要“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天下大同”,孟子志願要“仁覆天下”,墨子要“兼愛天下之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老子指出要“以身為天下”,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情懷”的典型性表達,彰顯了中華民族“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族精神和優秀品質。

中新社記者:天下觀有何內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何體現?

王傑:中國文化中的天下觀,是古人在修身觀、家國觀、誠信觀、廉政觀、民本觀、和諧觀等價值觀基礎上積澱而來的,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具體體現為:

修身導向是天下觀的基石。《大學》中講的“行道于天下”,其關鍵就在人,一切從每個人身上開始,即內修,內修方能外治。歷代士人往往“以天下為己任”,為著“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質。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嚴以修身,是“平天下”的首位標準。

誠信意識是天下觀的關鍵。中國古代將誠信視作天下倫理秩序的關鍵,核心意義都是“真”和“實”。《管子》裏有“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孔子也強調誠信對於立身做人的根本意義,他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廉政追求是天下觀的信心。所謂廉政,就是從政不茍得,不妄取,不受不義之財。《禮記·曲禮上》曰:“臨財毋茍得。”漢代劉向認為:“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清朝陳宏謀説:“親民之官,以廉為基。”在古人看來,廉者是為官之本、為政之要,“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是一種“平天下”的信心。

美國知名藝術家代表團參與“趣淘”漳州文化藝術周活動,成員參訪福建漳州二宜樓,體驗土樓文化。張金川攝

和諧發展是天下觀的目標。“和”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古人關於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魏晉以來儒、道、釋融合,體現著中華文化極強的凝聚力。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和為貴”逐漸成為社會活動領域的重要準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一國獨大,只能走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道路。

中新社記者:為何説天下觀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

王傑:中國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廣袤的大陸環境中,各部落、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從未停息,很早就有自己的天下觀。如《尚書》中的“協和萬邦”,《周易》中的“萬國咸寧”,《論語》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講的“天下為公”“天下一家”,一直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天下觀是中國人的卓越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在當代,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維、新視野。

商朝時期,天下分“四方”和“中央”兩個部分,形成了中國人天下觀的基本要素。秦漢之後,夏、商、週三代鬆散的天下“共主”局面,為大一統的政治體制所取代,天下觀逐漸深入政治理念中。經過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國傳統的天下觀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統治秩序日臻完善。這其中,儒家“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等觀念,道家“抱一為天下式”等主張,法家“為天下治天下”等觀點,墨家“一同天下之義”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為對象來構建學説,為實現天下“太平”“大同”提供著思想支援。這樣的天下觀超越國家觀,其視野、境界與氣象自非尋常可比,決定著新時代解決國際問題的思維與方法,著眼的都不是對決征服,而是合作共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這一論斷,指明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重要淵源。千百年來,經過中國人民的理論構建與躬體力行,追求天下之義、天下之利、天下之和,已昇華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滋養。

中新社記者:當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天下觀可為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種啟迪?

王傑:天下觀是中國自古至今的國際戰略觀,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等理念一直傳承至今,為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啟迪。

“胸懷天下”與倡導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華民族歷來的共同擔當。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是基於“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的價值原則、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偉大構想,是具有新時代特質的天下觀,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維護長久和平和共同發展以及為破解人類共同挑戰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徑。

“謀天下之公利”與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義利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話題。孔子認為要“見利思義”,孟子主張“以義統利”,荀子告誡“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墨子提出“興天下之利”,謀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中國要發展,同時帶動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發展,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人民。

重視“天下萬民之心”與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提倡親善和睦,既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別人過得好。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熹將此釋為“推己及物”,這種理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在全球促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堅持以民為本,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利益,推進國際秩序改革。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在最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中,首條就是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世界擔當,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進入新紀元創立正確道路。(完)

專家簡介:

王傑,哲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理事,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秘書長,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思想解讀嘉賓之一。主要著作:《中國哲學十八講》《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稿》;主編:《領導幹部國學大講堂》《領導幹部國學公開課》《領導幹部政德公開課》《實學文化叢書》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