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專稿 |丹青繪丹心——李小琳“愛在人間-詩琳畫卷”詩書畫展活動側記

發佈時間:2023-06-03 13:51:5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楊俊康 胡俊 | 責任編輯:葛蕾

中國網6月3日訊 李小琳“愛在人間-詩琳畫卷”詩書畫展活動27日在中國國家畫院啟幕,社會各界人士及詩書畫愛好者紛紛前往現場觀展。活動期間,觀眾通過“詩琳畫卷”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也對李小琳女士的拳拳赤子心留下了深刻印象。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分為《愛的啟蒙》《愛的奉獻》《愛的滋養》《愛的心願》《愛的品格》五大主題,共計展出了李小琳女士的百餘幅藝術創作。其中書法作品以18字楹聯的形式展示了她女士波瀾壯闊的傳記故事,共60副楹聯匯總成一甲子的人生經歷。

展覽現場

中國書畫大師,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范曾在展覽現場點評,李小琳的作品充滿了無限的魅力,“每一片竹葉都是風度。”范曾説:“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深深地敬佩李小琳的才華和智慧。展覽呈現了她眼中獨特而深刻的人生見解,每一個作品都蘊含著無限的答案,就好像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我相信她的作品會繼續影響和啟迪更多的人,引人深思。”

李小琳女士幼承庭訓,深愛傳統文化,不斷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堅持知行合一,以創作踐行新時代精神,繼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次展覽不僅展現了李小琳女士的創作才華和藝術造詣,更傳遞了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民族精神的感悟與奉獻。這場展覽無疑是一次關於文化藝術的珍貴展示,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啟迪,為當代年輕人樹立了文化自信的榜樣,也激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美在繼承——守住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作者李小琳與其作品《九天君竹

六幅丈八尺宣組成(近820平尺)的水墨畫——“九天君竹”,是作者迄今最大尺幅的竹林圖。業界評價,李小琳女士所畫之竹富有靈性和智慧,整幅畫作氣韻生動,形神兼備之餘更具磅薄之勢,畫面錯落有致,濃淡得宜,竹子枝幹遒勁、堅韌挺拔,可見其修身修意德行之深厚。而此次展出的楹聯作品均為八尺四裁豎幅大作,通天委地、字闊如鬥,用墨厚重紮實,章法穩定。可見李小琳女士在詩書畫方面的創作極具天賦,觸類旁通,自然而然地將所思所感融入作品。

李小琳女士在為公眾導覽時談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熱愛漢字,我願意將自己的故事用最美的中國字如實地記錄下來;我熱愛詩詞,我願意用最真摯的詩句來抒寫自己的情懷;我熱愛書法藝術,我願意向歷代先賢學習,用筆墨來書寫自己的人生;我熱愛國畫藝術,崇尚傳統文化中‘君當如梅,笑迎霜雪;君當如蘭,寧靜致遠;君當如竹,高風亮節;君當如菊,寒芳自好;君當如蓮,純真自然;君有丹心,綻放生命’的風骨與意境。”

展覽作品

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張旭光向記者指出,書法有兩個層面——“到位”與“味道”,即技術性和品格性的藝術素質。他強調,書法追求的方向,不僅在技法上要到“位”,更要不失其“味”,應在傳承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他關注到李小琳展覽所展現的文雅、正大的風采,以及她作品中的氣質和情韻,這些都與她的品格和修養密切相關。書法家需要具備“書外功夫”,這是歷代書法家孜孜以求的傳神之“味”。李小琳女士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文學修養,體現出書法的高境界。

展覽作品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致辭中談及,李小琳女士在一個翻天覆地的大時代裏面學習生活、工作奮鬥,但是她始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懷以敬重,努力把文化的滋養和自己的人生志向結合起來。“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胸中,用於推動自己的探索,用於滋養自己的生活,那麼她的胸懷就是博大的,她的眼光是寬遠的,她為人為事都會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德。”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同樣看到了李小琳作品中對於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他説,書法藝術,是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都表現著不同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價值取向。走進小琳的展覽現場,看到這些楹聯作品,人們領略到了她的書法造詣,同時也感受到了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她“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美在實踐——詩如其人,文如其人,其畫亦如其人也

踐行“美”,是藝術家的修行,其內在肌理也貫穿了李小琳整個展覽主題。

展覽作者李小琳

范迪安説:“李小琳女士這麼多詩書畫作品,我想裏面有這個時代賦予她的豪氣,有沉浸在經典作品中養成的文氣,同時還有讓我們特別敬佩的作為一代新女性的才氣。”這其實也引出了李小琳女士作品中的“實踐性的藝術審美”。

展覽現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連輯談到,展覽中有兩點是應該被關注的——第一是成功的人生轉型,第二是有深度、且具實踐性的藝術審美。成功的人生轉型取決於文化的積澱,這一條是基礎。就像黑格爾講的,人有審美的需求,要靠感官去審美,而審美的感官是需要有文化修養的,有了這種修養你才可能了解美,發現美,創造美。而實踐性的藝術審美,是在此之上的運用和昇華。我們過去看這些畫字或者去審美都是用眼睛,都是作為外人,都只是作為第三者來審美。而李小琳自己去寫,自己去畫,親身的感受和實踐,讓自己知道什麼是好字,什麼是差字,什麼是好畫,什麼是差畫,什麼是好詩,什麼是差詩。這種實踐性的審美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缺乏的。實踐性的審美,可以讓自己從外表到內心變得更加美麗。

展覽作品

因此,她的創作呈現出了豐盈且厚實的審美取向。中國文化學者、著名辭賦家高志其先生在參觀展覽時提出,李小琳女士在詩書畫三者上皆有造詣,並得到“詩如其人,文如其人,其畫亦如其人也”的直感。高志其先生談及李小琳女士的詩書畫作品,“清新、自然,還帶有一種溫馨”。這是李小琳外在的氣質形象,實際上她更有勇敢堅韌的內在一面。縱觀她的人生經歷,“可以説有‘五個李小琳’,一個是書畫藝術的‘李小琳’,第二個是政治經濟教育的‘李小琳’,第三個是文化的‘李小琳’,第四個是哲學的‘李小琳’,那麼實際上在這個四個‘李小琳’之中,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呢?一個具有宗教情懷和宗教精神的‘李小琳’。”正如高志其先生所言,李小琳女士豐富的人生閱歷賦予了內容創作多元的視角,而多面立體的藝術構造與人文精神也呈現于展覽之中。

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裏在致辭中表示,在新時代中,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同時,推廣傳播中華美育也必不可少,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需要讓更多人懂得美、欣賞美、了解美、創造美,從而啟迪我們的心智,讓我們的民族、我們的老百姓更富有創新性和創造力。這實際上也強調了“實踐性的審美”。這個展覽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今天我們不僅能夠感受李小琳女士的精彩人生,還能欣賞她精彩的書畫作品,以及優美的歌曲和作詞,更是體會其閱歷、經歷、修為、境界、性格、天性、悟性相交織的精神魅力。最終,如徐裏所言,推動美育的實踐,“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有創造力。”

美在融合——時代在融合,藝術也在融合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胡抗美教授已經是“二刷”展覽。他形容展覽給人最深刻的印像是“別具一格”。具體表現在作品的內容情感有一個高度的契合——筆墨的藝術效果與詩詞的藝術效果相得益彰。

在李小琳女士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融合”的關鍵性指向,她不僅以文化為線有機融合了詩、書、畫的形式特點,也拓展了“自我”與“他者”間共用共創的邊界,更以人生經歷為基礎豐富了藝術與其他行業對話的話題視角。

展覽作品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向記者談到自己和李小琳女士相識于80年代,“默契,源於電力”的往事。李小琳女士在電力行業深耕多年後轉行到了書畫界,使其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發揮,成功跨界,源於“李小琳女士一直心懷光明和愛,總是賦予生活激情”,而詩書畫展進一步展示了她“將愛獻給社會”的赤子之心。電力行業的一線從業經歷,的確給李小琳的藝術創作過程更多地關注時代發展的實際。她看到,“時代在融合,藝術也在融合。”

朱培華是一位旅歐作曲家,曾與李小琳女士有過文字與音樂跨界合作的經驗。展覽開幕式上演唱的一首《傲雪紅梅》即是出自他們的筆下。他認為李小琳作的詞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其歌曲提供了強大的賦能。她的詞用簡潔的語言,把冰雪中的梅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把冰心玉骨的梅花精神完美地展現了出來,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堅韌的意志。李小琳的詞為朱培華的音樂創作提供了無限的藝術靈感,使音樂創作過程能夠盡情用音樂的語言去表達出那份梅花的精神。我們看到,這是李小琳女士圍繞體裁的融合。

展覽作品

也如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指出,展覽不僅呈現了藝術之美、人性之美,還展現出昂揚奮進的精神風貌和人生追求,以及作品背後蘊含的文化情懷和家國情懷。這是內涵的融合。她的作品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藝術愛好者、探索者、實踐者的獨特藝術視角,更浸透了她作為女兒、作為母親的家庭溫馨回憶,以及她作為一名優秀女性所擁有的奮鬥歷程和社會責任。這又是角色的融合。他評價,從李小琳女士的作品中,觀眾能夠看到一位優秀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以及一位革命後代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炙熱情懷。

這種“融合”為李小琳作品增加了美的厚度。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致辭中提到,知道李小琳女士早年學習電子電力自動化專業和後來又學習了哲學,再後來又轉了多少個崗位, 60歲以後她還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教育、文化普及和慈善事業。我想這樣一位女士,要靠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公眾的社會事業中去,還能這樣留下這些作品,我覺得她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藝術家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理想願望和她個人的智慧,才能在她的個人書畫展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展覽作品

美在傳揚——超越國度,跨越時空,向美而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李小琳女士的作品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未來可以在傳播上持續發力。他介紹,中國的詩書畫是中國藝術與文化的代表,濃縮了東方的美學,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可以通過詩書畫的有機交互進行闡述和傳播。本次展覽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詩書畫相結合的創新展覽。這樣的展覽應該在國內外舉辦,這將是一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通過李小琳的詩、畫和書法,外國朋友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女性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並了解中國書法、中國詩歌和中國繪畫的審美特點。

中國美協《美術》雜誌前主編王仲告訴記者,他經常參觀美術館畫展,但今天的展覽非常特別,是一個別開生面且自成邏輯的展覽。李小琳女士通過她的人生追求和經歷展現了祖國幾十年來的時代發展,將詩畫書法作品通過自己的人生軌跡貫穿起來,將整個展覽串聯起來,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變化。王仲認為,李小琳的展覽作品具有個性化的審美,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共同主題,對青年觀眾具有榜樣意義,希望展覽能夠獲得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曾來德認為,此次展覽“有一種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厚重”,是我們整個書法史長期以來一以貫之的理解和實踐。書法裏的寫字識字,是通古文化,而“一旦通到古文化,必然進入詩詞、文學、思想、哲學、美學範疇,必然主動的接受中國式審美,修養心性,強化精神”,這實際上也是中國文化一個縱向的演繹過程。

展覽現場

李小琳坦言:“總結過往序章,心中坦蕩,因為我們有無愧的青春,我們有嘹亮的戰歌,我們更有驕人的業績。憶往昔,只是要翻開新的一頁,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的奮鬥故事,會影響到下一代,他們會繼承我們的事業,奮勇向前。如果我的故事,能夠給當代年輕人以啟迪,不忘愛在人間,向美而行,是我最大的心願。“

綜合觀覽評價與業界討論,這場詩書畫展覽飽含著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呈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獨特魅力,也讓觀眾們直觀感受到“愛在人間”深刻內涵。李小琳女士在展覽中將“美”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表現形式,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展覽整體變成了具有時代感和現代性的審美作品。

記得芳馨留大愛,能將勇毅渡此身。李小琳詩書畫展以“愛”為題材,以“美”為線索,繪就的不僅是個人藝術的感悟,更是映照一代代中國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碧血丹心。“甲子抒懷”的深淺墨跡,在“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的時代大文章中留下了光彩絢麗的一筆。(記者 楊俊康 攝影 胡俊)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