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全國政協委員舒勇:向“身邊的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

發佈時間:2023-05-19 13:26:1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北京5月19日訊 5月16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舒勇參會,並作了主題為《關於在“身邊的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的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舒勇參加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

舒勇在發言中表示,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我們把大部分場域都指向了境外,重視“走出去”,而忽略了“身邊的國際社會”。

舒勇介紹説:“‘身邊的國際社會’最早由天津外辦提出,他們近幾年圍繞身邊的國際社會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前幾天,天津外辦與各單位一起,我們共同策劃組織舉辦了‘身邊的國際社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並做了地方實踐成果圖片展,共有十幾個省市都參與其中。”

此次活動給予了舒勇啟發,讓他意識到就近向國內的各領域國際人士講中國故事,更有針對性,也更加便利高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向“身邊的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由此,舒勇建議,首先要發揮各級外事部門的牽頭作用。建議出臺關於做好向“身邊的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建立面向“身邊的國際社會”的聯席會議機制,研究政策,協調資源,推動落實。

其次,他還建議重點做好在華外國專家學者以及來華留學生的工作。專家學者社會影響大,做好他們的工作,可以起到改變一個人,回國帶動一大片的示範引領作用。當前有大批外國專家活躍于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他們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對象,各級外國專家管理部門要在做好服務工作的同時,因地制宜融入“一帶一路”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理念。與此同時,留學生正處於“三觀”的形成時期,做好他們的工作具有長遠和戰略意義,建議教育部做好留學生工作頂層設計。

再次,舒勇建議要做好外國駐華機構代表、企業人員及入境遊客的工作。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境外組織人員來華設立分支機構,開展商務活動,以分享中國高速發展、“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舒勇表示,每年過億境外遊客之所以來華,是帶著了解中國意願來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極佳機會。建議各地政府招商,以及文旅部對國外遊客在華期間在景區、酒店等所有場所統籌規劃,全景呈現關於共商共建共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帶一路”相關理念。

此外,要發揮文化及文藝工作者的獨特作用。舒勇以斯諾的《西行漫記》為例,這本書的出版改變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共産黨人的看法。因此,今天我們更加要重視面向“身邊的國際社會”開展人文交流活動,使他們了解親近中國文化。舒勇建議文旅部要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體現時代精神並結合“身邊的國際社會”、展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文藝作品並向全球展示。

最後,要激活文化符號的社會影響力。舒勇建議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這個歷史性契機為起點,認定一批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語境,與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主題創作的新時代文化符號。例如:在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一系列高規格中國主場外交平臺上曾展出過一個標誌性人文景觀《絲路金橋》。該作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創作語境,曾參展米蘭世博會,是建國以來首個在天安門及長安街沿線展出的當代藝術作品。如今,《絲路金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文化符號入編了初中政治教科書和社會主義發展簡史,以及中宣部出版的《新時代面對面》、《百年大黨面對面》、二十大精神學習讀本《少年強則國強》《青春有約強國有我》等一系列理論學習讀本中。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絲路金橋”已經成功為“一帶一路”倡議代言,成為新時代的國家文化符號。鼓勵和推動各級政府及社會廣泛使用《絲路金橋》這個新時代文化符號,在不斷傳播與反覆使用中,讓《絲路金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橋”的形象和寓意首先在“身邊的國際社會”更加深入人心。同時,舒勇也建議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可以繼續延用《絲路金橋》作為大會的主題景觀和文化標識,來助力“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在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向世界傳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

舒勇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在“身邊的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架起友誼、合作、未來之橋,順應歷史大潮,符合沿線國家人民渴望共用發展機遇、創造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和熱切期待。他認為,向“身邊的國際社會”展示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社會,展現一個可親可愛的中國形象,將促進東西方的文化交流、社會認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世界和平、實現共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