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走進北大 引發觀看熱潮

發佈時間:2023-03-23 11:30:5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滿羿 | 責任編輯:蘇向東

ebc2b7ff640de60d664bf5d370857e6b_12bt1_b.jpg

ddfcef616fde32a4ec825d3331c1aecc_12bt3_b.jpg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走進北大

3月2日,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走進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向廣大師生進行彙報演出。此次既是該劇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展演劇目、戲曲進校園“國粹第一課”系列活動在北大彙報演出,也是“走進北大、巡禮致敬”的特殊安排。北京大學也是劇中重要角色高君宇的母校和思想啟蒙地。

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是北京京劇院年度重點創作劇目之一,也是北京市委宣傳部重點創作項目,中國劇協“喜迎二十大——優秀主題戲劇作品創作扶持計劃”項目首部作品,獲得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的大力支援。

該劇圍繞“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的革命與愛情事跡進行藝術創作,描寫了在新文化運動背景下,以石評梅、高君宇為代表的一批新青年,在面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禮教、軍閥統治的壓迫下,為追求崇高革命理想和純潔愛情勇於犧牲自我的無畏精神。同時展現出在五四浪潮的洪流中,新青年們對現實社會的思索批判以及不畏犧牲、對理想社會的堅定追求。該劇的藝術特色追求在磅薄與厚重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對人物內心的開掘,突出“程派”藝術的表演特點,營造出一種兼具淒美哀婉與悲情壯烈的戲劇舞臺情境,人物性格刻畫與寫意手法高度融合的表演藝術風格。

演出當晚,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內觀眾的掌聲、叫好聲經久不息,將現場氣氛數度推向高潮。有觀眾觀演後留言點讚:“新編京劇《石評梅》突出了一個新!”“最受觸動的臺詞:‘鬱鬱佳城,中有碧血,評梅之於我,恰似一滴清水入秋湖。’”演出結束後,北京京劇院領導、該劇主演、主創等與觀演師生代表舉行座談,為該劇未來加工提高積極建言獻策。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登上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的舞臺,收穫的不僅是大學生的掌聲,更可貴的是,收穫了來自青年人所給予的信心:不是大學生拒絕京劇,而是他們很少接觸到能夠打動他們的京劇。一旦京劇開始主動走近這些青年人,去反映他們的生態,去展現他們的思想,去理解他們的審美,去表達他們的情感,京劇就會有“青年緣兒”。

《石評梅》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青年人的故事。如果説,兩個人對舊勢力的鬥爭是理想是事業,那麼在實現理想和拼搏事業的過程中,他們沒有丟掉個人的情感與生活,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凈化和昇華了青年男女的愛情。實際上,他們所追求的愛情和他們所追求的事業本來就是並行不悖的,是相互促進的。

儘管舞臺上下是兩個時代,跨越百年,但是兩個時代青年人對於事業、理想與愛情的認知,通過這出京劇可以達到一種“跨時空”的交流。青年人對於這齣戲會有一種基於自己事業觀、愛情觀和理想觀層面的思考。這種思考本身也是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隔空交流。

一部藝術作品所給予觀眾的,絕對不是單向的輸出——事實上這種輸出也不會達到良好的審美接受效果,哪些是符合我們當下生活,可以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提供幫助或者借鑒的;哪些是不符合我們當下生活,但卻為當下的人所理解的……藝術作品對於觀眾唯有如此,才能夠達到由審美到教育的客觀效果。

從藝術呈現上來看,《石評梅》同樣具有吸引青年人的基礎。

這些年京劇藝術的發展中一直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好,那就是既尊重傳統藝術的藝術規律和藝術形式,又能夠反映現代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簡單地説,“傳統”能夠具有“現代性”嗎?不管是老一輩京劇藝術家嚴肅但又悲情的努力探索,還是現代藝術家或者潮流客的解構和重構,終究得到的結果就是一些人對京劇和京劇劇目在認識上存在“重傳統輕現代”的誤區。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恐怕就是只看到了藝術外在的表現形式,例如程式動作、流派唱腔、一桌二椅等,但是忽視了這些形式所傳達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哲學。例如京劇藝術所體現的時空觀、虛實觀、寫意性等。這些聽上去似乎很形而上的東西,恰恰可以和現代藝術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抽離出形式,僅就藝術精神的本質而言,是可以為青年人所接受的。

《石評梅》作為新編現代京劇,其呈現上恰恰沒有違背這些傳統的藝術精神。例如舞臺佈局上,一個紅色的梅花大幕布,很容易讓人想到舊京劇舞臺上的守舊,但是在裝飾性之外,它又與敘事相結合,具有指示性和象徵性。同時,在時空上,導演充分利用了它半透明的材質,既分出了前後臺,又分出了敘事時空。

又例如該劇中經常用的平板架子,其實就沿襲了“一桌二椅”的精神。一張桌子可以是山,可以是樓閣,可以是懸崖……而劇中的這個架子,可以是演講臺,可以是大街馬路……它到底是什麼是通過劇情的演進和演員的表演來告訴觀眾的。又例如石評梅在思念和祭奠高君宇時,高君宇出現在舞臺上,這種“虛實”觀與《烏盆記》裏的“虛實”觀,又有什麼相違背的呢?

事實上,如果我們用現代藝術和現代審美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安排和設計,就會發現它們與現代審美理念也不違和。儘管不能説這齣戲完全解決了“傳統”在審美上的現代性問題,但是它確實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且這種嘗試在演出現場得到了青年人的認可。

也許有人認為這些大學生大都是“棒槌”,不懂京劇的程式、唱腔甚至流派特點,但是這些大學生是具有文化素養的,他們或許在接觸京劇上是剛入玄境,但是他們接觸或者喜愛的其他藝術門類不在少數,他們是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人,他們可以把審美從感性抒發上升到理性思考。這樣即便他們對京劇傳統的認識不多,但對傳統京劇,會通過這樣一齣現代戲有一種更為“親近”的理解。

當然,《石評梅》在北大受到歡迎,除了劇目本身因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境因素。觀眾是需要培養的,青年人願意去劇場看京劇這與北京京劇院和北京大學在校園推廣和普及京劇藝術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令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就在《石評梅》上演的當天,百年講堂外還張貼著北京京劇院傳統戲的演出海報。據了解,為弘揚民族優秀舞臺藝術,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與北京京劇院攜手,有計劃地在校園推廣京劇藝術。其中,北京京劇“唱響之旅”“傳承之旅”大型巡演活動在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從講堂起航,全方位呈現國粹藝術所獨具的魅力神韻。

不管是傳統劇目還是新編劇目,在北京大學的校園裏都有一席之地,這也使得這些大學生以及校園裏的青年人能夠更廣泛地的接觸京劇,對其有個全面的認識和甄別,從而對“傳統”與“創新”也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視野,終究需要新生力量來拓寬,無論是藝術、藝術家,還是觀眾。

本組文/本報記者  滿羿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