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館之夜》劇照。本文圖片均由節目組提供
《文學館之夜》劇照
《文學館之夜》劇照
夜晚的文學館,可以看的物件,可以講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讓我們談論與文學有關的一切。”
在人文談話視頻節目《文學館之夜》的宣傳片裏,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作家李敬澤的手合在了巴金的手模印上,推開文學館的大門,走進了《文學館之夜》的拍攝棚裏,正式開啟關於文學和生活的七個夜晚。
梁曉聲、雙雪濤、賈樟柯、戴錦華、劉震雲、徐則臣等紛紛登場,聊著和文學相關的事,比如故鄉、養貓、父子關係、跑步文化……
中國現代文學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學博物館,現有館藏90余萬件,收藏了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書寫和創造,匯聚了百年來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這座博物館也是《文學館之夜》的“主人公”。
李敬澤説:“這些房子應該是一個無墻的博物館,不僅保存著過去,同時也在我們公眾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充分的、熱烈的作用。”
好些人來問李敬澤,他們真是在夜色下的文學館錄製嗎?
李敬澤很實誠地回答,真的。他下班後去錄製,錄完了外面已是滿天星斗——這在他眼裏,恰好與文學館中的星光相互映照。“在這個院子裏,那些星星就是‘魯郭茅巴老曹’,是那些一直在精神上照耀著我們、指引著我們的人”。
小時候讀過的書也是我們的故鄉
李敬澤很喜歡“之夜”的概念,此間包含了一份寧靜的意味。“如果你覺得今天很安靜,不妨來看一看《文學館之夜》,我們希望它能提供在心靈相對寧靜情況下的深入交流”。
李敬澤特別提到,拍節目預告片的時候,自己手裏恰好拿著一本《一千零一夜》。這似乎與他們要在文學館做的事形成一種奇妙的呼應——“人類講故事的衝動、激情是如此持久、如此基本、如此重要”。
李敬澤感慨,夜晚的文學館,可以看的物件,可以講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和我有關。”魯迅先生的話是《文學館之夜》誕生的原因。李敬澤説:“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星空下的大千世界,人類的生活,其實這一切,都與文學有關。”
在文學館的七個夜晚,每一夜都是從文學經典出發,凝視和思考今天中國人的生活。
第一夜是《創造我的故鄉》。節目之所以將故鄉為起點,是因為魯迅的小説《故鄉》已發表了100年,魯迅開啟的現代人與故鄉的情感模式至今影響深遠。
圍繞故鄉,李敬澤、賈樟柯、雙雪濤、李蔚超給出了具有思辨意味的回應。今天人們所説的故鄉鄉愁,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説,是近百年才産生的現代經驗,現代化塗改了大多數的人生,大規模人口流動,離開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而人們只有離開故鄉時,才有一種難以描畫的牽掛縈繞在心中。
賈樟柯説:“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李敬澤則説:“飛出去了,走出去了,你才發現你有一個心病叫故鄉。”
李敬澤覺得,某種程度上講,每個人小時候讀過的那些書,曾經為之深深感動的那些文學作品,也是“故鄉”。因為那些文學作品從根本上塑造了我們,指引著我們。“所以我們也是從那個故鄉出發,走向廣大的世界。在生命裏,我們也需要不斷回到這個故鄉,找到這個故鄉”。
一隻貓教會我們哪些道理
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洱有一個重要的分管工作——管文學館的貓。貓是文學館的工作人員,還是有“俸祿”的那一類。但這些工作人員有時候不太守紀律,時不時想要逃走。“在它心裏住著一個不願意馴服的、小小的精靈。”
有的貓會鑽過柵欄走掉,也有新的貓會不斷地進來,所以文學館裏一直有各種各樣的貓。它們不是寵物貓,而是工作貓,可以防鼠害。博物館地下室有很多書,容易有老鼠。“有貓在,老鼠就不來了”。
《文學館之夜》有一期專門談貓,大家聊的是養貓文化與當代人的親密關係。這期主題源於一隻喜歡趴在文學館內冰心雕塑旁的館貓,冰心生前愛貓,她養了一隻名叫咪咪的貓,咪咪融入許多當事人的記憶。
而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恰好有一隻“館貓”,大家戲稱它是“館長助理”,它經常趴在冰心的紀念碑上,儼然是一隻“懂文學的貓”。
一聊起貓,作家們的話題能進行無限延展:可以是日常有趣的相處模式,可以是對自我認知的思考,也可以是對人性的挖掘。
編劇史航提到,他的貓兒們,在家裏進行了大幅度的“裝修”工程,比如拆隔斷,把沙發從“全真皮”改造成“真毛”。“一人面對18隻貓,投票都沒權力”。
美國作家艾莉森·納斯塔西出過一本書《作家與他們的貓》,收集了海明威、村上春樹、博爾赫斯等40余位作家與貓的合照及故事。“貓和文學有一種隱秘的關係,它本身就具有文學性。”李敬澤指出,“文學家從本性上可能就近於貓。”
李洱認為,貓的自由、疏離感、孤寂,包括憂鬱的那一面,某種程度上和文學的主題相近。
“我們經常沉溺在自我和貓的想像中,覺得我們在和它們交流。我説了一句話,你喵了一聲,但其實我們在自説自話。”戴錦華發現,網路中,人們會想像貓在對自己説“愚蠢的人類”,但有多少人能真正意識到,其實我們被自己的東西束縛太多了。“從這個角度看,這些小動物是‘吾師’,它可以提醒你,不要封閉在想像的自戀當中。”
文學本來就沒有圈,也不應該有圈
在《文學館之夜》中,觀眾不僅能聆聽到關於文學和生活的生動對談,還能“雲遊覽”那座藏品量浩瀚的文學博物館。
現代文學館是中國第一座文學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學博物館,收藏了魯迅、巴金等許多文學大師珍貴的手稿、書信,這些彌足珍貴的珍藏,穿越歲月的洗禮,歷經時代風雨,撐起一個國家的精神脊梁。
在《文學館之夜》會客廳中陳列的書籍、照片、文具等,都是從現代文學館中90多萬件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平時難得一見,其中包括蕭軍先生收藏的魯迅像、朱自清“抗戰”後回清華大學時使用的皮箱、曹禺先生用過的鎮紙等。
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説,在佈置拍攝場景的時候,大家特意擺放了一些作家的實物。“這些物品曾經被它的主人使用過、摩梭過,留有他們的余溫。我們是想讓大家不但讀他們的書,還能感受到前輩作家的存在和凝望,仿佛這些文學大家還在我們的身邊陪伴我們,激勵我們不斷地前行”。
李敬澤笑言:“我們平時捨不得那麼擺,我們就是拍的時候擺一下,然後趕緊拿回去收藏起來。”
近年來,文學紀錄片、真人秀節目愈發火熱,例如《文學的日常》《我在島嶼讀書》等,讓很多人開始關注“文學破圈”的話題。
在李敬澤看來,文學本來就沒有圈,也不應該有圈,但可能由於我們的遲鈍和懶惰,它今天變成一個圈。“文學自古以來是一個基本,一個根本,直到現在也在人民精神生活中起著潛在的作用。”
李敬澤指出,現在大家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格局。“文學根植于古老的印刷文明,它的根兒是在紙面上的。我們要想辦法,讓文學繼續在新的媒體格局下、在網際網路數字化的文化環境裏擴展出去,而且要不斷獲得生機和活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