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美在咫尺間

發佈時間:2023-03-06 09:50:13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榮池 | 責任編輯:鄭偉

縱觀美術史,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家都曾留下過舉世聞名的小尺幅作品,如德國畫家丟勒的《野兔》、荷蘭畫家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以及西班牙畫家達利的《記憶的永恒》等名作,尺寸均與A4紙相差無幾;中國畫家如沈周、文徵明、吳昌碩、齊白石等人,也曾在如書本大小的冊頁上留下妙筆無數。

當我們討論一幅畫的“大”與“小”,于物理層面,可將其理解為以具體數字量化的畫面載體的面積;而在審美層面,則可將作品所承載的氣韻、精神力量以及為觀者帶來的想像空間等要素納入考量,一幅“小”畫也就具備了無限延展的可能性。



花攤(油畫)潘玉良


老機器(水彩畫)劉暢暢

1號集裝箱·新絲路(水彩畫)包浙南


為倡導小中見大、小中見情、小中見趣味、小中見格局的精品意識,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精選出千件小尺幅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等多個美術門類。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可欣賞不同時期中國藝術家本真的藝術表達,感悟他們對人民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注、對生活的體驗、對自然的親近和對歷史的思考。

“藝術家取一方小小天地,以大視野入小畫幅,精密控制自己的技巧,凝結專注之神,揮灑才情,甚至吐納天地的豪情也可被納入並不宏大的尺幅中。”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看來,小幅美術作品的創作難度絲毫不亞於巨幅作品。一方面,在咫尺空間內完成形象的塑造,需要畫傢具備極高的造型概括能力,往往一筆見高低,藏不住半點瑕疵;另一方面,與巨幅作品相較,小尺幅作品在畫面氣勢、視覺張力的表現上並不佔優勢,這更需要畫家在夯實繪畫功底的同時磨煉心性,胸中有丘壑,筆下有乾坤,甚至需要靈光乍現、神來之筆的運氣。因此,大小之分,本無邊界,唯有“盡精微”方能“致廣大”。

本次展覽中,尺幅最小的作品僅有郵票大小,最大的也僅半米見方。其中既有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經典名作,如齊白石的《鹹蛋小蟲》、徐悲鴻的《雙獅》、李樺的《怒吼吧,中國!》、胡一川的《牛犋變工隊》等,也有當下活躍在畫壇的藝術家創作的精品力作,如陳堅的《夜》、黃華三的《初雪》、鄭光旭的《遠望》等,而數量眾多的年青一代藝術家的最新創作亦成為展覽的亮點。

“對我而言,小尺幅作品‘小’的只是其所能容納物象的平面空間,但透過這咫尺畫面,我們也許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面貌。”青年畫家包浙南的作品《1號集裝箱·新絲路》以水彩的形式刻畫出各色堆疊的集裝箱。這些即將通過陸路、海路去往世界各地的集裝箱化作斑斕的色塊,其表面的條形肌理與各式標識相互映襯,極具形式感。此外,劉暢暢的《老機器》以廢舊機械為描摹對象,將金屬材料的斑駁質感以充滿溫暖氣息的繽紛色彩表現出來;王為為通過作品《秋天》述説著自己對北方家鄉的思念,在色彩飽和度較低的蕭瑟基調中,樹枝上那表現熟透的柿子的一抹火紅,承載著畫家最溫暖的故土記憶;尉捷的《白玫瑰》是一幅半米見方的靜物題材作品,畫面中,十數朵白玫瑰錯落排布,競相怒放,卻絲毫不顯浮躁,靈動又不失厚重的筆觸呈現出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以往在展覽中見慣了巨幅作品,今天見到如此多的小幅精品同臺展示,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有觀眾在作品前發出感慨。不難發現,近年來各類美術展覽中的作品有逐漸變“大”的趨勢,究其緣由,展陳空間的變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動輒層高十數米的美術館、博物館展廳空間內,小尺幅作品的存在感低,視覺衝擊力也就大打折扣,藝術家們不得不順應環境的變化,只為不讓自己的作品在群展中“吃虧”。其次,巨幅作品對於表現宏大主題有著天然的優勢,美術作品以尺幅大小論市場價值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藝術家們對創作尺幅的選擇。

“大尺幅作品固然有小尺幅作品難以具備的氣勢與力量,然而一味地崇尚‘大’,則有可能被其目的和手法所束縛。‘大幅’同樣需要‘小幅’的靈動鮮活和簡潔洗練,‘小幅’也絕對不是‘大幅’的簡單縮小。”正如吳為山所説,美術作品的精彩與否向來與其尺寸大小沒有必然聯繫,小幅作品往往承載著藝術創作的探索性和實驗性,藝術家們的奇思妙想也常常于這些看似有限的空間中閃現,這便是獨屬於“小幅”的魅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