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落實“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

發佈時間:2023-03-06 08:54:21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張知依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一段時期以來,中小學生焦慮、自傷等心理問題頻發,抑鬱症檢出率呈現低齡化趨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有3000萬17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受到心理問題困擾,而胡鑫宇事件更是引發了大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強烈關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從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如何提前識別和干預、開展家校協同、專職心理教師培訓、規範心理諮詢行業等角度提供了一線實踐經驗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為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李靈

加強落實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和培訓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週口市東新區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李靈帶來的建議,呼籲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加強落實中小學生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配備和培訓。

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學至少要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但李靈發現,在落實過程中,各地進度不一,城鄉差距明顯,一些鄉村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缺編缺崗,專職心理教師業務水準也參差不齊,學校在轉介患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的學生到相關醫療機構時大多存在困難。

她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出臺有關政策,加強對中小學生專職心理教師的培訓工作,在滿足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崗位需求的同時,儘快提高其業務水準,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李靈建議,將中小學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配備納入學校績效考評;將中小學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納入績效管理,保證專職心理教師享受與其他任課教師同等待遇;專職心理教師原則上應具有心理學或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將中小學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納入“國培計劃”。

在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方面,李靈建議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各類培訓、交流活動。中小學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須認真參加專業機構組織的學習、進修、培訓、交流等活動,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技能和專業化水準,推動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此外,李靈還建議中小學要在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崗前培訓、業務進修、日常培訓等各類培訓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內容予以重點安排。學校全體教職員工要樹立全員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發現學生有異常心理或行為,及時告知班主任和心理教師。各級教委、各學校要加強與衛生健康部門的協同聯動,建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機干預的支援協作機制,為中小學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對於超出學校輔導和干預能力的嚴重心理危機學生,學校要協助家長,及時轉介到專業機構進行診斷治療。 (文/本報記者劉藝龍

全國人大代表祝響響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家長要演好“三重角色”

在教育領域從業多年,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語文教師祝響響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深有感觸。她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從小學階段就要開始關注,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並介入,可為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她建議家長要扮演好“三重角色”:孩子的親人、朋友和戰友。

説起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祝響響在實際教學中確實發現,有的孩子或多或少會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且出現低齡化趨勢。“首先是學習問題,有的孩子因為不願意寫作業等原因,會出現厭學、棄學,甚至逃學行為。”其次是人際關係問題。祝響響發現,有的孩子無法與老師、同學,甚至是父母形成親密關係。第三是網路成癮問題。有的孩子其實很陽光,但如果沉迷網路,就很難放下,一旦讓他脫離網路,情緒會有很大波動。

祝響響表示:“為什麼現在孩子抑鬱症檢出率高?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幼兒園或小學階段可能只是萌芽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忽視了孩子的負面情緒,相當於給他們以後的成長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因此,在小學階段,我們就要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其以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心理問題出現低齡化趨勢,也會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祝響響認為,首先是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人尚且會覺得有些焦慮,何況是孩子。其次,家長溺愛也是孩子心理問題的成因之一。學習壓力也會影響孩子的心態,祝響響發現,有的孩子不願進校門,對學習這件事情不感興趣,是由於其在學習困難時得不到幫助,找不到很好的學習路徑,久而久之就覺得學習只有壓力,無法帶給他愉悅,由此産生厭惡情緒。“這就需要家長及時關注,提供高品質的陪伴,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教育、指責。”

祝響響建議,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扮演好“三重角色”。“第一,家長是孩子的親人,引導孩子學會悅納自己、悅納別人、悅納整個世界。第二,家長應該是孩子的朋友,可以跟孩子玩在一起。孩子情緒不穩定時,甚至可以充當孩子的‘情緒垃圾桶’。第三,家長還要成為孩子的戰友,要給孩子前行的力量,一方面,要耐得住性子給孩子做有效陪伴,在成長路上陪孩子一起‘長跑’;另一方面,如果遇到問題,有必要的話也可以跟孩子‘辯論’,幫助他剖析自我、認清現實、調整狀態。”(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全國政協委員李孝軒

補齊心理健康教育短板應壓實學校主體責任

在本次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雲南省委會副主委、雲南工商學院執行校長李孝軒帶來《關於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化服務供給的提案》,結合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化服務供給的長期研究和廣泛調研,提出了相關建議。

北青報:專業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供給存在哪些問題?

李孝軒:從調研的情況看,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化服務供給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當前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相對滯後,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在一些學校,客觀存在形式上設置了心理諮詢室,但教師缺乏諮詢實操能力,心理諮詢僅僅停留在談心、輔導層面,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有一些中小學存在心理教師數量少、兼職多,以及師資隊伍知識水準參差不齊、培訓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北青報:從學校角度,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專業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

李孝軒:一方面,應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評估機制,督導各級各類學校加快補齊心理健康教育短板,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心理高危學生篩查機制,及時給予干預。切實落實“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切實改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邊緣化、迎檢化問題,把“軟指標”變成“硬約束”。另一方面,壓實學校主體責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比重,深入開展珍愛生命主題教育,強化學生生命觀。再者,應加大中小學社會實踐課時比重,在與大自然融入互動中,引導學生調適自我,從而減輕心理壓力,預防心理問題的産生。

北青報:如何更好地預防心理健康問題?

李孝軒:早識別、早發現、早治療是科學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不二法則。我認為,應部署開展未成年學生心理健康專題調研,為預防自殺自殘等極端事件建立第一道防線。

北青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應該如何協同?

李孝軒:家庭和學校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兩大主陣地。如何通過專業知識第一時間識別出青少年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並得到專業的干預和治療,關鍵是要重視家庭第一環境,特別是學校、社區應高度關注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等,採取針對性舉措消除不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另外,要切實消除當事人和家長都不願承認孩子患有抑鬱症等“諱疾忌醫”的錯誤觀念。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跨部門、跨學科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協同應對,才能係好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護的“安全帶”。(文/本報記者張知依

全國政協委員劉艷

補齊心理健康教育短板應壓實學校主體責任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臺盟上海市委會主委、上海市閔行區副區長劉艷提交了《關於推動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強“後疫情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的建議》等提案,她尤為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劉艷表示,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學生居家學習或混合式學習時間較長,同伴間傳統的交往與合作難以持續,社會性被阻斷;網路資訊蜂擁而至、真假難辨;學生戶外體育鍛鍊和學校體育教學難以常態,體質下降;難以適應線上學習方式,學習壓力和負擔增加;親子間對學習習慣、學業品質、電子産品管理等方面意見不一致,衝突加重。其中,親子關係問題、學業問題、情緒問題較為突出。學業上主要表現為‘動力不足’,情緒上則主要表現為‘焦慮與抑鬱’。”劉艷注意到,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均存在這些心理問題,初中學段更為明顯。

針對學生心理健康遇到的“老問題”和“新問題”,劉艷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後疫情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的建議》中提出建議,一方面,要健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做精、做細課程育人、指導育人和協同育人;另一方面,需回歸基礎、回歸常態,多措並舉,五育融合,以良好學習生態鑄就學生更健康的心理、更健全的人生。

另外,在推動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行業健康發展方面,劉艷也提出建議。她認為亟須加強對心理諮詢行業從業者的資格審查和管理以及對行業的自律管理和建設,對虛假宣傳誤導公眾亂象的整治也迫在眉睫,“嚴格行業管理和從業準入,進一步規範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服務市場。”劉艷建議,要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個人品德修養、心理健康狀況等要素逐一審查,單列名冊、重點關注;加強日常管理監督,定期向社會公開涉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機構服務狀況,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運作機制,對於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機構,應加大依法查處力度,對各類超範圍經營、虛假廣告、誤導消費等行為,及時查處、懲戒,督促整改。文/本報記者張知依)

全國政協委員張志勇

建議將青少年抑鬱症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

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協同管理體系的提案》,建議在學校建立監測、干預機制需要相關部門給予支援,建議每個學校都應建立學生心理問題監測方案和干預預案。針對提案內容,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教育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訪問。

北青報: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做出哪些改變?

張志勇:面對青少年心理問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要做出積極變革。要開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小學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每學期應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總課時中安排4個健康教育課時。同時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建議各級各類學校要實施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兩個一”行動,即促進學生每天與同學、家人有效溝通交流15分鐘;引導學生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體育運動。此外,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關愛行動。

北青報:您覺得相關部門應該怎麼給予支援?

張志勇:今年民進中央帶來了《關於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協同管理體系的提案》,建議學校建立學生心理問題監測和干預機制,教育部門和衛健部門要加大專業支援力度,建立常態化專業支援機制。一方面,縣級教育部門要設立或依託相關專業機構,牽頭負責組織區域內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工作,積極借助專業工具和手段,推廣使用科學的心理測評量表,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健全篩查預警機制,及早實施精準干預。

另一方面,衛生健康部門要與教育部門和各級學校建立協同聯動機制,建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機干預的支援協作機制,為所在區域中小學提供醫療幫助。

同時,當地政法委、公安部門要健全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北青報:部分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診療中遇到經濟方面的壓力,對此,提案有哪些建議?

張志勇:《提案》建議考慮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青少年抑鬱症等嚴重心理疾病的治療康復,家長既要承擔很重要的經濟負擔、親屬陪護負擔,還有精神壓力負擔。將青少年此類疾病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既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家庭的人文關懷,更能實質減輕因子女康復治療導致的家庭經濟壓力。

(文/本報記者張知依 本版統籌/徐鋒 林艷 蔣若靜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