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當旅遊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

發佈時間:2023-01-09 09:07:2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魯元珍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築設計理念融合建造的“竹裏”,持續帶動大批遊客前往打卡;在南京,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的秦淮燈會在跨年夜“亮燈”,無數遊人共賞“火樹銀花”盛景;一闋崑曲悠揚婉轉,一場皮影趣味橫生,絢麗的彝族刺繡,精緻的木刻版畫……元旦假期,迎新賀歲,在各地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中,常常可以看到非遺的身影。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導下,“非遺+旅遊”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非遺和旅遊的融合,不僅催生了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遊産品,創新了旅遊業態,豐富了旅遊供給,也激活了數量巨大的非遺文化資源,使非遺文化通過旅遊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

近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公佈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非遺旅遊景區、非遺旅遊小鎮、非遺旅遊街區、非遺旅遊村寨4個類型共200個項目入選,其中既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也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旅遊街區,為非遺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樹立了典範。

非遺元素 讓旅途更有文化氣息

走進內蒙古的莫尼山非遺小鎮,特色建築依山而建,泉水潺潺、炊煙嫋嫋,遊客們感受著小橋流水的鄉村美景,欣賞著經典的非遺曲藝表演,還有各類非遺文化技藝體驗項目深受歡迎。開料、描圖、雕刻……遊客們拿著工具按照老師的指導認真製作皮畫。“蒙古族皮藝製作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有學問,能來這裡親身感受,讓我們此行更加有意義。”“這個非遺景區融合了民俗體驗、知識科普,是個很值得去的地方。”在現場參與體驗活動的遊客説。

今年元旦假期,旅遊市場升溫回暖,為了給遠道而來的遊客們帶來更具文化味兒的旅遊體驗,各地將跨年迎新活動和本地非遺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元旦假期,廣東桂城接待了超57萬遊客,其中燈湖西街的非遺技藝“打鐵花”表演格外驚艷,給遊客帶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在重慶的跨年夜市,精美的纏花藝術品吸引眾多遊客駐足;在四川德昌,原生態歌舞表演、特色服飾、葫蘆笙表演、火草織布等非遺項目展現了傈僳族的獨特風情。

還有越來越多景區引入了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展館、非遺街區、非遺長廊等,通過展演、展銷以及各類體驗和遊玩項目吸引遊客,以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旅遊品質。“旅遊不僅是為了欣賞名川大山,更是為了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氣息、人文風情,非遺與人們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親身傳習體驗讓旅途更有收穫、更為難忘。”一位旅遊博主分享道。

在傳統觀光旅遊已經難以滿足旅遊者消費需求的時代,人們更期待在旅遊過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滿足鄉愁情懷。傳統技藝、民俗文化、民族節慶,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讓遊客耳目一新。非遺旅遊景區、非遺旅遊小鎮、非遺旅遊街區、非遺旅遊村寨不斷涌現,成為越來越多人願意專程前往的新興旅遊目的地。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旅遊資源的大戶,在種類上、跨度上、數量上、可變性上,都為旅遊供給和旅遊業態提供了不會耗盡的資源。”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在採訪中對記者説,“旅遊業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變化,由此産生産品和業態的深度,生發新的增量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度利用,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金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文旅融合的重要介面,這一部分的文旅融合,起步最早、結合最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市場所認可,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依託。非遺項目的文化意蘊與旅遊融合成為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將彰顯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和傳統價值,推動了旅遊産業的繁榮發展。

旅遊助力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不久前的中國丹寨非遺周,近一公里長的長桌宴讓不少遊人驚嘆不已,熱情的丹寨人民擺了360桌美食宴請1800名遊客一同嘗新。近兩年,丹寨非遺周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旅遊品牌,古法造紙、蠟染體驗等非遺體驗,苗繡、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非遺商品也因為旅遊業而走進大眾的視線。

“丹寨小鎮是貴州非遺的一個集中展示區。在丹寨小鎮舉辦非遺周活動,是非遺進景區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以當代生産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現、再造、再生,走進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旅遊,才能真正實現保護的價值。

各地創新推出的各類非遺文創産品,也逐漸在旅遊市場收穫了更高關注度。如擁有100多年曆史的國家級非遺龔扇制扇技藝,在第五代傳人龔倩手裏經過創新演變,做成了耳飾、胸針、手提包、冰箱貼等,以更平常的價格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國溫泉古街,一位遊客被省級非遺項目蘆葦畫工藝所吸引,一下就花了3000元買了4幅做工精良的蘆葦畫,“蘆葦畫精美又有特色,沒想到還可以在這裡買到這麼有意義的紀念品。”他高興地説。

“非遺和旅遊結合,誕生了更多時尚的旅遊産品和文創産品,不僅中國老百姓喜愛,還有更多非遺旅遊商品出口到國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説道。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非遺走進景區,不僅為景區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體驗,他們在旅遊的同時也參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之中。旅遊的傳播為非遺“活”起來開闢了新路徑,使其不再是“鮮有問津”的古老技藝,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擁有了更多煙火氣。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過程中,旅遊業一直是重要的反哺來源。”金準説,“與文物類遺産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在與人的互動中保護、活化,這就必然需要在市場環境中發展保護,旅遊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提供了最大的現實市場。同時,旅遊業的運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聚集資金、吸引人才、凝結項目、深化開發、推動傳承的重要依託,近年來更依託數字化手段形成了創新發展的模式。”

韓元軍認為,通過發展旅遊,更多擁有非遺技藝的人群提高了收入,從而實現更好保護;旅遊也讓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這些非遺項目,從而提高了非遺保護的參與度;旅遊還推動了非遺項目創新,通過市場力量和廣大群眾參與讓非遺文化更有生命力。

近年來出臺的各項非遺保護政策,充分肯定旅遊業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此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挖掘鄉村旅遊消費潛力,支援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産品和演藝作品。支援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遺特色景區。

深度融合 讓非遺旅遊實力“圈粉”

近日,在江蘇九龍口的淮劇小鎮,一場以非遺糖畫體驗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格外熱鬧。孩子們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了解淮劇發展史,親手以糖漿繪製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糖畫,在遊玩中學習知識、鍛鍊動手能力,感受非遺魅力。

近年來,各地紛紛針對有文化旅遊需求的人群,推出非遺主題旅遊線路、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覽館等。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苗族跳花節等少數民族節日風情濃郁,秦淮燈會、馬街書會等民間文化活動源遠流長,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研學遊已經有了多年實踐,學生們既能學到陶瓷相關知識又能親手體驗,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

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十分豐富的非遺資源。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已有43個,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全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

豐富的資源為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多年來,各地積極探索融合路徑,非遺與研學旅遊、民宿、文創産品、旅遊演藝、節慶活動等結合起來,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旅遊新業態和多樣化發展模式。

非遺旅遊還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讓擁有非遺資源的鄉村地區走上致富道路。如陜西省充分發揮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資源優勢,設立省級非遺工坊52家,為全省近5萬名群眾搭建起就業增收的非遺平臺,帶動了鄉村旅遊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不過,“非遺+旅遊”模式當前仍處於探索階段。有業內專家認為,“非遺+旅遊”當前存在融合不夠深入、參與性不強等問題,從各地發展情況看,同質化現象普遍,本地特色不夠凸顯、文化創意不足。未來,應如何探索非遺和旅遊的融合路徑?如何推進非遺旅遊産品升級,更好地激發非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認為,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正確把握保護和利用的關係,不能將非遺變成單純的旅遊表演,使其脫離民俗社會生活情境,以致破壞原生文化生態,商業化的簡單模倣也容易造成同質化的問題,“非遺保護的意義在於維護文化多樣性,切實保護旅遊地的生活化文化特色,是旅遊業持續發展之道。”

韓元軍表示,推動非遺和旅遊高品質深度融合,要發動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個人等多元力量參與進來,讓“非遺+旅遊”釋放更多市場活力;要將更多時尚、科技、體育等元素融入非遺旅遊開發中,提升非遺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非遺旅遊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市更新等結合起來,通過非遺城市社區、非遺鄉村作坊、非遺藝術館等更多的空間主題創新,形成非遺旅遊産業供給和空間供給的新體系。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08日 05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