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章節義”廬陵,“紅墨古綠”吉安

發佈時間:2023-01-06 09:06:39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戴浩、郭遠明、姚子云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吉州窯遺址,草木繁茂,滿目青翠。受訪者供圖

吉安古稱廬陵,位於江西中部,巍巍井岡山屹立其中。自秦始皇于西元前221年置廬陵縣始,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著稱於世。這片土地上,走出了歐陽修、楊萬里、解縉等開創文體及流派的文學大家,也涌現出了胡銓、文天祥等剛正義烈之士。

在這裡,一頁頁歷史裝訂成書,不曾散佚。再臨廬陵,一股清風從歷史深處拂來,依託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春風,“紅、墨、古、綠”四色文化描繪的鄉村振興新圖景在廬陵大地涌現。

一廊橋的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瑯瑯讀書聲在南宋詩人楊萬里故里——吉安市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迴響。村前南溪水瀠洄,道路兩旁,田田荷葉冒出水面,亭亭荷花隨風點頭,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踏上因南溪水而得名的南溪風雨廊橋,入眼便是“一廊橋的詩”。“老夫卻把水晶環,熔作南溪一溪水”“溪影明霞新月底,水聲亂石嫩沙間”“梅從山上過溪來,近愛清溪遠愛梅”等滿橋詩歌鐫刻在橋梁柱上,蓮花形的窗花與旁邊池塘的蓮花相互呼應。如今詩意化的南溪橋,成為網紅打卡地。

出生於兩宋之交的楊萬里,27歲登進士第,他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其倡導“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徵行自有詩”創作手法,真實地反映鄉村生活的恬靜,也記錄民間疾苦。楊萬里流傳下來4200余首詩,存詩量居古代詩人前列。

“楊萬里晚年回到湴塘,南溪風雨廊橋上的詩大都是此時寫下。”吉水縣文聯主席楊巴金説,楊萬里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流露在詩中。

近年來,吉水縣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方位擦亮楊萬里文化名片,將湴塘村打造成楊萬里詩畫小鎮。

依託廬陵風格的古建築群及秀美的鄉村風貌,這個村落正朝“一步一詩一景”的沉浸式詩歌園區轉變。“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黃花深處、“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的一螢松火、“享了荷花上番香,卻穿竹徑百弓長”的茂林修竹、“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的高柳垂綠等景點,遍佈村落。

“詩歌鐫刻在石上,景物就在眼前,相比書本能更直觀理解詩歌的意境。”前來遊學的吉水三中學生李熠説,在這裡能深刻感受楊萬里“詩畫、憂民、愛國”的情懷。

千年前的小橋流水依舊,明亮的路燈、黑亮的柏油路、摩登的陽光咖啡館……一幅古今交融的小村風光,讓遊客流連忘返。

黃橋鎮黨委書記謝慶璽説,僅2022年暑假,遊客已經突破了6萬人,景區帶動當地約100人就業,幫助部分村民年均增收2萬多元,越來越多外出務工村民回到家鄉就業。

傳統文化要素的融合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讓82歲的湴塘村村民楊世德有了新生計,他在家門口開了間小店,支起小吃攤。“孫子辭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村裏創業。兒子在遊客中心幹保安,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楊世德一邊説著一邊利索地給客人上冰涼粉,“閒暇之餘種點蔬菜,照顧小曾孫,這光景越過越舒坦。”

墨香四溢的廬陵,先後考取進士近3000名,進士數佔江西的三分之一左右,呈現“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里十知州”的人文盛況。

“我們將古村落保護與名人故居保護相結合,確定了66個名人故居保護修繕項目。通過多種方式籌資,實施名人故居保護修繕工程。”吉安市文廣新旅局局長楊春霞説,這既促進了古村落的保護利用,也激活鄉村文化旅遊資源,有助於推動鄉村文旅高品質發展。

一片樹葉與陶瓷的千年之緣

“卻到青原望城裏,樓臺些子水雲邊。”

楊萬里《至永和》記錄下當年永和的繁華,而最矚目的當數吉州窯。這座位於吉安市吉安縣永和鎮贛江畔的窯口,創燒于晚唐,極盛于南宋,與定窯、鈞窯等窯場齊名,是世界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窯遺址群之一。依仗贛江水運便利,吉州窯瓷器走向四方。

2001年,吉州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進吉州窯景區,在這片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長約2公里的沖積平原上,遺存尹家嶺、曹家嶺、蕭家嶺等24個窯包,窯體面積超8萬平方米,它們見證了那段輝煌的歷史。80余處制瓷作坊遺跡之間,互相疊壓,平面佈局清楚,土層如活化石般記錄了宋、元、明等不同時期吉州窯的制瓷工藝流程,是一部微縮的中國民窯發展史。

傳承古法,經過原料開採、胚胎成型上釉等過程後,再選用合適的落葉,經過泥與火的煅燒,釉面色彩濃重的茶盞煥發出光彩——“木葉天目盞”,是吉州窯的代表瓷器。一千多年前,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盞便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一件燒制好的木葉天目盞,令人遐想萬分。倘若注滿茶水,平視茶盞口,可以發現樹葉竟‘脫離’盞底,宛如輕舟在水面漂浮。飲上一口,更覺詩意盎然。”吉州窯景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羅春華説。

打好旅遊牌才能為吉州窯的保護提供可持續動力。

2013年以來,吉州窯景區管委會先後引進一批制瓷大師入駐,吉州窯陶瓷人才隊伍得到顯著提升。

感受一片葉子的浪漫,成為當地打造旅遊産業的一張靚麗名片——景區周邊形成27家本地陶瓷企業,帶動上千人就業;塑造“窯小吉”“窯小葉”吉祥物形象,開發近200種文創産品,年銷售6000余萬元;推出陶藝、茶藝、考古、禮儀等研學課程。

走進吉州窯的一家古窯陶藝坊,一些遊客正在體驗陶瓷製作,泥塊在轉盤中心屈伸收放,經過攤主伍成俊的現場教學,遊客手中的泥塊拉制出胚體的基本模樣。17年前,伍成俊還在外漂泊,得益於景區快速發展的東風和個人的潛心鑽研,如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陶藝作坊。“現在每年銷售額過百萬,下一步將把吉州窯陶瓷文化發揚好。”伍成俊説。

穿行于吉州窯,古街修葺一新,一些遊客身著古裝,恍若墜入當年的繁華。贛江畔的草坪上,散落著數個星空頂帳篷,在古色環繞的建築群旁,多了幾分現代美……美食、漢服、陶瓷等“宋潮”主題系列體驗業態讓遊客流連。

圍繞這座千年古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成為吉安縣帶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源之一。

而在吉安市,深入挖掘古建築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成為推動古村落可持續保護和振興發展的重要渠道。

“全市120個傳統村落中,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利用傳統村落資源稟賦優勢,引入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培育和發展古村休閒旅遊,使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吉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陳克龍説,目前,吉安市已打造傳統村落17個3A級以上景區,10個傳統村落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021年度接待遊客74萬餘人次。

專業運作讓古村落“賣出”好風景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村外的稻田裏禾苗壓彎了腰,清澈的小溪緩緩流過。遠處的藍天白雲通透,更顯青山蒼翠。村子裏,古樟成林,青磚黑瓦,庭院深深,水煙嫋嫋,充滿詩意……2022年暑期,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的釣源古村成為很多遊客的目的地。

釣源古村有上千年曆史,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宗親後裔聚居地,在釣源廟堂裏擺放著一座石碑,鐫刻著書法家米芾手書的歐陽修《晝錦堂記》。

“釣源古村目前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有150棟,其中包括書院、宗祠、牌坊等,整個村莊的建築為典型的贛派風格,青磚黛瓦馬頭墻,飛檐翹角坡屋頂。”吉州區文廣新旅局副局長袁玉瓊説,這裡一共走出了9位進士,30多位舉人,文風鼎盛。

為了最大限度符合圍祠堂而居的要求,千年之前,古人在村莊設計上就根據當地風場氣流變化,大量使用夾角,形成了墻折、路彎、巷曲、四面為大的村落形態;同時對村郊的山水田坡進行改造,在地勢低窪地帶橫築三道堤壩,使村外東西流向的水系有序流動。

村莊內,幾百年的大柏樹挺拔蒼勁,七口清如許的池塘相互貫通,與一口呈月牙狀的古井交相呼應,形成七星伴月的景觀。靜美的環境讓人容易忘記時間的流動。

“現在看起來到處乾淨整潔,充滿詩意。早些年卻是另外一番光景,由於缺少管護,村子呈現空心化趨勢,垃圾雜亂,不少人都搬走了。”釣源村黨支部書記歐陽華東説,為了讓古村煥發新彩,地方政府幫助引進專業團隊,進一步打好綠色牌。

從2000年至今,釣源古村進行多次開發建設,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

老景區如何能夠再次發展?2021年,當地引進品牌運營團隊,重點改造升級景區入口體驗區、古村商賈區、文化探索區等8個板塊,建設了櫻花長廊、古驛道、荷塘悅色、四季花境等28個打卡景點,將釣源古村的人文自然風景融入新業態中。

同樣的提質升級也發生在吉安市泰和縣蜀口洲。

“日望贛江千帆過,夜觀蜀口萬燈明。”600多年前,廬陵文化傑出人物明代大學士解縉,在蜀水和贛江交匯沖積而成的吉安市泰和縣蜀口洲,為當地繁榮的文化和經濟“點讚”。

在蜀口洲,僅歐陽氏一門就出了21位進士。蜀口洲代表人物歐陽德,師承王陽明,邀請王陽明多次前來講學,王陽明所題寫的“復亨堂”牌匾仍懸挂在古村祠堂。

兩河交匯給蜀口洲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流淌不息的河水、岸邊成片的古樟、環村的田園風景……2017年開始,當地政府與專門企業合作,進行專業提升,建設包含生態蜀口洲、休閒中洲島等項目,近三年吸引約百萬遊客前來觀光。

旅遊紅火帶火了村民的日子。

在釣源古村一間老建築內,村民歐陽永壽正在打掃房子,準備把生活用品搬走。“之前就是逢年過節住一下,老房子每年卻要掏3000元進行修整,如今流轉給公司,保養打理不用操心。與景區運營商簽訂了為期20年的房屋運營合作協議,一次性收入20萬元租金。”歐陽永壽説,自己還在景區搞建設,每天有200元工錢。目前,釣源古村景區已吸引150余位村民就業,一些村民在家門口支起小攤,賣著各色農産品,戶均增收超2萬元。

打好綠色牌,讓古村的旅遊産業與綠色産業發展相得益彰。“不移民、不大拆大建;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採摘經濟、民宿經濟,將原住村民生活與景區開發融為一體。”泰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洪説,景區完整保留蜀口洲村莊機理,改良提升2300余畝茶園、果園,年産值超過2000萬元,2900人間接受益旅遊開發和綠色産業發展。

吉安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7.4%,不少傳統古村落坐落在生態宜居的環境裏。依託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做足山水文章,不斷豐富旅遊業態,優良的生態風景正在變成一些古村落的“美麗經濟”。

古村落“劍與書”裏的紅色傳承

“萬里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

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渼陂古村的一面照壁上,一副對聯映入眼簾。渼陂原為陜西一湖泊名,杜甫曾揮毫寫下七言古詩《渼陂行》。南宋初年,北方兵亂,渼陂先祖帶領族人遷徙至江西,因懷念故鄉,便以渼陂為村名。

在中國近代史上,渼陂更是紅色革命的見證地,毛澤東、朱德等曾在這裡工作和戰鬥過。

有著渼陂村“活歷史”之稱的鄉鎮幹部兼講解員彭水準説:“村裏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築367棟,有古街、書院、義倉、牌坊、碼頭、革命舊居舊址等,充滿了歲月的滄桑感。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椽一木都凝結著深厚的文化。”村裏明清時期的大祠堂永慕堂便是紅四軍軍部舊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萬工農下吉安”“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彭水準告訴記者,1930年,紅四軍主力在毛澤東、朱德率領下,不懼艱難險阻,來到贛江之濱渼陂,召開了“二七會議”,在會上制定了土地法。

昔日的紅色硝煙已成追憶,但是古村中的紅色舊址,墻壁上的紅色標語還在時刻提醒後人奮進。

穿行于渼陂古村老街,油亮的鵝卵石混合青石砌成的巷道蜿蜒前行,《井岡山》《井岡英魂》《共和國搖籃》等革命題材影片均在此取過景。

為打造紅色名村,2006年以來,當地加大對渼陂古村紅色文化保護力度,對紅色文物、紅色舊居舊址等進行修復;同時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展現形式,打造紅色精品路線,開發現場教學“微黨課”,建設紅色主題民宿、紅色書吧、將軍展示館等。

在“二七會議”會址,廳堂兩側留下的當年紅色標語清晰可見——“配合紅軍消滅白匪徹底實行土地革命”,臺上青原區委黨校教師丁藝帆正在講授《星星之火是怎樣燎原的——“二七會議”的歷史啟示》課程,台下來自江西各地的數十名黨員幹部認真聆聽。“讓學員在歷史發生地了解土地革命,能更加直觀感受當年革命者的無畏精神。”丁藝帆説。

文陂鎮黨委書記黃東海説:“2019年開始,我們以文陂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對渼陂古村進行提升打造,對文化進行傳承保護,聘請專業團隊規劃、打造多種業態。現在渼陂古村無論白天黑夜,都有不一樣的風情。”水幕電影、非遺燈彩、實景演出……遊客提燈夜遊古巷,小村子比白天更加熱鬧。

2020年開始,文陂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邀請第三方對景區進行綜合運營管理,景區推出牛欄咖啡、國風書院、文創小店、非遺燈展、廬陵文化數字體驗館等100多項消費業態,帶動本地1000余人直接吃上“旅遊飯”,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增加到40余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增收4000元,實現旅遊産業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

在渼陂古村老街的悅來客棧,一些遊客正在品嘗當地特色菜。談起收入,客棧負責人肖六美説:“改造提升後,古色更濃,生意更火,旺季每天要接待二十多桌客人,每天幾千元收入。”

在村口廣場,81歲的“馬大伯”梁昌行正牽著馬,吆喝著遊客坐馬夜賞古村,這張“活招牌”旁的大娘則支起了小攤,家裏的土特産成了暢銷品。“現在一年有3萬多元收入,一把年紀在家門口還能賺這麼多錢,之前想都不敢想。”梁昌行説。

傳統文化積澱深厚的吉安,擁有井岡山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很多傳統文化村鎮往往承載著一段非凡的紅色歷史。近年來,吉安市出臺保護紅色文化遺存的地方性法規,推進一批傳統村鎮開發與紅色旅遊結合,構建紅色教育培訓、紅色研學、紅色文創等一系列紅色旅遊景觀體系,加速推動鄉村旅遊多層次提升。(記者戴浩、郭遠明、姚子云)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