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上京遺址位於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郊,是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早期都城,經過千百年來的歷史更疊、風雨洗禮,雄偉壯觀的都城雖然不復存在,但站在這裡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的盛世繁華。
遼上京遺址作為我國目前保存狀況最好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海內外學者視遼上京遺址為古代都城中“失落的瑰寶”。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更離不開文物發掘保護利用工作。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自治區文物局和赤峰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緊握以遼上京遺址為核心的大遺址保護工作“接力棒”,一屆接著一屆紮實推進大遺址保護和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
2022年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公佈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19家上榜,遼上京遺址位列其中,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家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一代名都遼上京北方草原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帶領契丹八部經過20年的艱苦征戰,統一了草原各部。“契丹”國成立,後改為“大遼”,建元神冊。
遼代契丹大字、小字銀幣。
西元918年,耶律阿保機下詔取“天梯、蒙國、別魯等三山之勢”,選定“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之地建都。遼上京臨潢府變成了遼時期營建最早的一座都城。城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位於北部的皇城和位於南部的漢城兩部分組成。雙城制的平面佈局,也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形制佈局的一種新模式。
經過數年的營造,遼上京的城郭宮室之制趨於完備,先後建起開皇、宣政、安德、五鑾四大殿及太祖廟、天雄寺等廟宇。擴建後的上京城,一派祥和大氣的景象,雍容華貴,豪邁儒雅。
作為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早期都城,上京城承繼唐宋之制,是當時舉世矚目的國際性大都會,成為連接東亞及朝鮮半島和西域中亞腹地、中原地區及西南地區和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它與東部高麗、日本,西部大食等國都有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將漫漫草原絲綢之路推向了繁榮與昌盛。
遼上京的存在,客觀上引發了中原文化的大規模北移運動,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中原傳統文化通過政治、經濟交往,不斷傳到契丹都城,進而普及北方廣大草原,又通過草原通道傳播到歐亞大陸。因此,當時的遼上京,是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轉机站。
自西元918年開始直到1120年被金人攻陷,遼上京作為遼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間長達200多年。它的營建不僅標誌著草原遊牧經濟、政治的發展,同時通過南北文化融合,為中華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積極貢獻,直至今日,依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多措並舉保護遺址守護好民族融合之城
遼上京遺址是見證民族融合、印證文明互鑒的實物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溯源追流,一幅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完整畫卷緩緩鋪開。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3年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1年自治區將遼上京遺址公園建設納入《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赤峰市出臺《赤峰市文物保護實施意見》《赤峰市遼代都城州城帝陵遺址保護條例》等政策,巴林左旗提出“以遼上京遺址為核心,以遼文化體驗遊為主導,建設遼文化旅遊特色小鎮,使其成為遼文化旅遊示範區的品牌形象”的發展定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努力下,遼上京遺址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按照《遼上京遺址保護規劃》《遼上京遺址圍封設計方案》等17個整體規劃和專項方案,2013—2015年,累計投入資金4.69億元,先後實施遼上京遺址防洪工程、國道303林東鎮段公路改線工程和遼上京南北塔修繕工程。2016—2018年,累計投入資金9.06億元,開展棚戶區改造、遺址圍封和保護區徵地工作,遺址周邊新增綠地22.7公頃,實現自然環境資源與文化歷史資源的協同保護。2019—2022年,累計投入資金2.84億元,實施遼上京帶狀公園、沙裏街及乾德路道路建設和西山坡佛寺遺址保護展示等工程,完成遼上京博物館建設,啟動遼上京博物館及遼上京遺址數字化提升工程,通過MR、VR等數字化技術,再現遼上京的恢弘建築、千年古都的迷人風采。
遼上京西山坡出土的泥塑像。
遺址保護不停,考古工作不斷。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遼上京考古隊,制定30年考古計劃,對遼上京進行長期考古發掘與研究。通過12年的發掘和研究,陸續發掘15處重要遺址,初步確定遼上京皇城和宮城的形制佈局和東向軸線,出土泥塑像、玉冊殘片、陶瓷器和建築構件等珍貴文物2萬餘件,取得了令國內外考古學術界矚目的重要成果。2021年遼上京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年入選“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名單。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活”起來的千年古都
勵精圖治謀發展,真抓實幹惠民生。2022年12月29日,千年古都掀開嶄新的一頁,國家文物局公佈第四批19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遼上京遺址位列其中,這是自治區首家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如今縱觀遼上京考古遺址公園,具備文物保護、生態涵養、科研教育、休閒遊憩、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屬性。通過遺址價值內涵的展示、闡釋,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體驗“古今對話”,讓遺址公園真正成為“千年遼上京的硃砂痣,民眾共用的城市客廳”。
——文物管護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建立《遼上京遺址保護管理方案》《遼上京遺址長效管護機制》等11項制度,形成了相互關聯的制度防護體系。在遺址周邊及內部安裝攝像頭37個,組建遺址常態管護工作隊,通過“圍封保護+24小時視頻實時監控+定期實地巡查+無人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監控管護全覆蓋。
——遺址價值內涵得到充分闡釋。圍繞遺址城制和挖掘佈局,實施了遼上京乾德門遺址保護展示、皇城遺址標識展示和數字化提升等工程,同時借助考古發掘資料及研究成果,在遼上京博物館利用文物展覽和場景數字化展示,為參觀者提供全方位沉浸式體驗。
遼上京博物館。
——社會文化效益得到顯著提升。成功舉辦“十至十二世紀東亞都城和帝陵考古與契丹遼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世紀都城和草原絲路與契丹遼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遼上京建城1100週年”等文化交流研討活動,同時在央視、鳳凰衛視等媒體製作播出《探秘草原皇城》《夢落繁華遼上京》等專題片,遼上京遺址成為“內蒙古網紅打卡地”,有效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公園還與巴林左旗內1處國家AAAA旅遊景區和臨近旗縣1處世界地質公園形成旅遊線路串聯聯動,與研究機構、地方社區、學校積極合作,成為巴林左旗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考古研究基地、青少年研學基地、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為維護民族團結、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生動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內蒙古自治區將以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契機,持續推進大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內蒙古故事,讓千年古都真正煥發新風采,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貢獻。
文/圖:均由自治區文物局赤峰市文物局提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