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廣西龍州“90後”非遺推廣人:“文創+電商”讓非遺文化既“活”又“火”

發佈時間:2022-08-11 08:55:2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龐萬雯 楊陳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廣西龍州“90後”非遺推廣人:“文創+電商”讓非遺文化既“活”又“火”


  織娘在教孩子們編織壯錦。 中新網記者 龐萬雯 攝

中新網廣西龍州8月10日電 題:廣西龍州“90後”非遺推廣人:“文創+電商”讓非遺文化既“活”又“火”

作者 龐萬雯 楊陳

“鼎叮,鼎叮……”近日,在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大榕樹下,身穿壯錦服飾的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彈天琴、對歌,村頭上空飄揚著天琴悠揚的旋律。

“在我們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聊起天琴、壯錦,外表清秀的“90後”小夥子李昌隆侃侃而談。


  村裏會彈天琴的老人在研學基地授課。 中新網記者 龐萬雯 攝

1995年開春,李昌隆出生在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豐富的村莊,村里民風淳樸,男女老少善織錦、對歌。

李昌隆的哥哥是壯族天琴傳承人,嬸嬸是壯錦推廣人。小時候,哥哥彈天琴發出的美妙聲音、嬸嬸編織的壯錦服飾,都成了他深刻的記憶。

2016年,大專畢業後的李昌隆,沒有和村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而是選擇回到家鄉,成為推廣壯族天琴、壯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90後”。

“剛回來時,親人們表示不理解,讀了那麼多書,不去大城市闖蕩,回到村裏能做什麼?”面對質疑,李昌隆沒有過多解釋,而是繼續鑽研如何把壯族天琴、壯錦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好好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


  李昌隆(右一)向村屯大學生講解織布機結構和操作方式。 中新網記者 龐萬雯 攝

2021年2月,李昌隆當選金龍鎮雙蒙村團支部書記,這也進一步堅定了他要團結帶領團員和青年志願者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的信心,致力於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

近年來,金龍鎮黨委、政府積極打造鄉村旅遊示範帶,打造“民俗美女村”“天琴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活動等旅遊品牌。

李昌隆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組建了天琴文藝表演隊,與廣西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溝通合作非遺文化研學旅遊項目,成立研學基地,邀請村裏會彈壯族天琴、編織壯錦的老人給學生、青年志願者授課。

“如果不來這裡學習,我們都不知道這些音律、花紋蘊含著這麼豐富的文化內涵,原來非遺就在我們身邊。”參加研學活動的返鄉大學生李家樹説。

據了解,2021年以來,天琴文藝表演隊接待遊客進行天琴表演以及外出演出共30余次,還在村屯內舉辦了5批次天琴、壯錦研學活動。

非遺“活”起來了,也要想辦法讓它“火”起來。想在現代社會得到年輕人的追捧,就必須在創新上發力,為非遺文化賦能,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愛上非遺文化。

村裏的壯錦織娘都是各家各戶的婦女,你一線她一梭,不成系統,耗時長,無法滿足市場供應需求。為解決這個問題,2021年6月,李昌隆和壯錦非遺傳承人組織成立了萊幔織錦工坊,板池屯共有21名織娘加入工坊。


  李昌隆(右二)與村屯青年合作社成員商量文創産品及包包圖案的創新 中新網記者 龐萬雯 攝

“經過三番五次的動員,各家各戶的織娘加入進來,編織壯錦的效率提高了,壯錦産品數量逐漸增多,越來越貼近市場的需求。”李昌隆告訴記者。

在探索新市場的同時,李昌隆也在不斷“充電”。每天和織娘們討論、分享織錦技巧與圖案創作,想方設法把織錦傳統技藝與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設計、製作各類樣式的手提包、小香包、室內裝飾挂件等産品。

隨著壯錦産品的多元化、市場化,越來越多顧客通過微信下單、線上展銷會等方式購買壯錦産品。自2016年起,板池屯銷售壯錦産品收益達到每年10萬元左右。

“非遺産品被更多人接受和認可,非遺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遠。”李昌隆説,搭上文創、線上展銷會的“快車”,一定能夠讓非遺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