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多部宋元版珍稀古籍亮相清宮“天祿琳瑯”修復成果展

發佈時間:2022-08-03 19:48:3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姜壹平

中國網8月3日訊 (記者 蘇向東)“妙手傳天祿 丹心鑒古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成果展”今天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四展廳拉開帷幕,其中清乾隆內府抄本《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十卷》等多部罕見珍貴古籍亮相。該展4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此次展覽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現代圖書、報紙、檔案複製件等不同類型展品共計72種85冊(件),其中有一部分為天祿琳瑯舊藏的珍貴古籍,大多是經過修復師用不同修復技法修復的曾經嚴重破損、不同破損類型的天祿珍籍。另配合展出修復過程中精心製作選配的材料和工具等48種,讓觀眾觀賞典籍的同時,了解大國工匠的精湛技藝。

“天祿”是傳説中的神獸,漢朝宮廷設天祿閣以藏書;“琳瑯”原指美玉及玉石之間碰撞的聲音,常用以比喻珍貴的書籍,此即“天祿琳瑯”藏書名稱的由來。“天祿琳瑯”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皇宮各處藏書中宋、金、元、明版舊書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置於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書。雖為清宮珍視專藏,但從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幾經坎坷,磨難頻生。期間火、盜、兵、蠹,致使藏書大量損佚。新中國國成立後,通過政府撥交、私人捐贈和單位採訪等渠道,國家圖書館共收藏“天祿琳瑯”珍籍279部,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收藏數量最多的單位。

《天祿琳瑯書目》(後編)中最為珍貴的版本大部分保存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所藏“天祿琳瑯”珍本中,宋元版 (含金刻本)有79部,大多數都是珍貴罕見的舊槧佳本,流傳有緒,許多係海內孤本,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數據價值。2013年,國家圖書館啟動“天祿琳瑯”珍貴古籍修復項目,歷時8年,精心修復了館藏損毀嚴重的300余冊“天祿琳瑯”藏書。本次展覽不僅向社會公眾介紹清宮“天祿琳瑯”藏書,更重點展現了“天祿琳瑯”修復項目的繁難過程、艱巨任務和巨大成就。

圖為展出的精品古籍《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趙萬里主編《中國版刻圖錄》對此本曾評價:“宋時建本、鄂本、蜀本都直接間接從此本出。此書元豐監本久佚,此為碩果僅存之第一本”。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此次展覽分為“天祿零楮冊府重光”“精具利器匠心良材”“妙手巧藝古書回春”三個單元。重點展出的珍貴古籍有清乾隆內府抄本《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十卷》,該本詳細著錄每部書的版本、鈐印、卷冊等情況,是一部完備的清宮善本書目;宋紹興二年至三年(1132—1133)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趙萬里主編《中國版刻圖錄》對此本曾評價:“宋時建本、鄂本、蜀本都直接間接從此本出。此書元豐監本久佚,此為碩果僅存之第一本”;宋紹定六年(1233)臨江軍學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經文徵明、王世懋、季振宜等明清藏書名家遞藏,世所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獻和版本價值。

圖為已修復的《丹淵集四十卷》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丹淵集》的修復是最棘手的。”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古籍修復專家朱振彬告訴記者,“當時粘連得非常嚴重,已成書磚狀態無法翻閱。修復師採用了蒸揭法,用毛巾包住書,上屜去蒸,反覆多次才成功修復。”朱振彬表示,“天祿琳瑯”藏書年代跨度大,呈現破損情況複雜、修復材料多樣等特徵,修復團隊針對每一冊書進行“個性化”定制方案、開展修復,在嚴格遵循“整舊如舊、最少干預、過程可逆,搶救為主、治病為輔”的古籍修復原則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

展覽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展覽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展廳設置了古籍修復場景復原、修復紙樣體驗等互動項目。在古籍修復室的復原場景區,觀眾可以用數字化的方式體驗“天祿琳瑯”修復項目的各種修復形式,一起參與守護“天祿琳瑯”藏書,在完成闖關後,觀眾將成為“天祿琳瑯”守護人,獲得一張電子版“天祿琳瑯”守護人證書。而在“修復紙樣體驗”中,觀眾可對不同種類的修復用紙進行“科學”檢測,通過指定操作可得到一份包括紙張産地、製作工藝、纖維結構等詳細資訊的紙張報告,增進觀眾對古籍修復用紙的了解。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