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書寫信仰大愛與生命尊嚴 讀報告文學《張桂梅》

發佈時間:2022-08-03 10:35:2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梁鴻鷹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張桂梅與學生在校園內交談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薦讀·文學】

一個清瘦、慈祥和疲憊的女教師,以她不平凡的事跡打動了億萬人。關於她走過的人生歷程,關於她的精神世界,李延國、王秀麗的報告文學《張桂梅》(雲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揭示得立體鮮活,感人至深。一部三百多頁的作品,伴隨著我,從春天到盛夏,一次次閱讀,讓我為書中刻畫的那個聖潔心靈所折服與感動。

這是一部大寫的奮鬥者的信仰之書。我從作品的字裏行間領悟到,這個因忘我而大半輩子匆忙得近乎踉蹌的人,是因為靈魂裏有真金白銀,有閃光的信仰和目標,才得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她捨棄現實世界浮躁、實惠的誘惑,認準的事情做到底。她帶著滿身的病痛為山區女孩教育成長嘔心瀝血,為貧困兒童健康成長鞠躬盡瘁,是一個有堅定信仰的楷模。

《張桂梅》是對大愛的禮讚,以無數感人的故事,揭示出一個跨越65年不平凡歲月走來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如何鍛造的。應該説,張桂梅的成長格外具有傳奇性。她生於東北山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是十二個孩子中存活下來的第六個,是女孩中差一點被送人的第五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貧窮一直緊跟著這個多子女的家庭。母親在48歲生她時便已身患癌症,每當季節變換,都要到鬼門關走上一回。張桂梅人生的艱難曲折是難以想像的,她自幼除了瘦弱還患有嚴重哮喘,少時失怙,壯年失偶,困苦,貧窮,孑然一身,沒有子女,沒有家庭,沒有私産,疾病與她如影隨形,但她具有頑強的意志,沒有被任何困難壓倒或逼退。

作品向我們揭示出,張桂梅如何在嚴酷的艱難中,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讓理想萌發並成就自己的大愛。她小時候生病,親人奔走救治,心憂如焚,日夜守護,同學們天天看望,幫她補習課程,背著她去看電影。在學校裏,她目睹一個在家裏備受寵愛、平時膽小的美麗老師,為了救學生,從學生褲管裏親手扯出蛇,將之扔遠,隨後自己也昏倒在地。參加工作後,知青哥哥姐姐們熱情無私的幫助,喚醒隱藏在生命深處對知識的渴望,一度加入高考補習隊伍,在與大家一起學習生活中感悟濃濃愛意。寶貴的親情,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遞,成為她艱辛生活中溫暖的亮光。生活的磨礪使她明白,沒有愛就沒有生活,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生。

張桂梅獻身教育事業的堅定不移,是命運的安排,更是生活教育的結果。在工作中她一次次發現,女孩更容易失去教育的機會,特別在農村,女孩受教育的權利可以隨時被剝奪。她從實踐中意識到,教育落差、資源有限擴大了教育不公,由此導致社會不公。消除這種不公的利器就是公平普惠的教育。她把愛護尊重每一個學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指導教師不斷矯正個人好惡,把以公平公正之心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作為基本品格。她決意從事改變山村女童的教育事業,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做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用知識改變山村孩子的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澤之中。她把自己作為一棵樹種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園裏,以自己的濃蔭遮風擋雨,更用文明、感恩、自強的乳汁哺育下一代,將自己的無私大愛,將文明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學生,通過改變農村女孩改變山村,澤被後代。

《張桂梅》同樣是一部彰顯生命尊嚴之書。張桂梅17歲就從遼遠的黑土地走到彩雲之南。在像鐵軌一樣長的生活中接受摔打,接受生活課堂所賜予的一切。為了更好揭示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與生命歷程,兩位作者不同尋常地採用了第二人稱方式敘事,文本像是傾訴、叩問與對話,他們像手執錄影機和長鏡頭一樣,帶著讀者穿越時代風雨,見證生活如何造就了主人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張桂梅的精神世界很充實,對父母有著生死相依之情,她在困苦中錘鍊意志,豐富內心。她與董玉漢的戀愛和婚姻充滿傳奇,他們的愛情肇始於張桂梅的美麗直率、熱情善良,作為知識分子的董玉漢笨拙而真誠,經常與她共同分享古典文學營養,共同接受美好情感的沐浴,這成為她一生的滋養。失去丈夫的張桂梅,揮灑著愛與被愛的力量,勇於接受生活考驗,學會忘記痛苦,投入工作。作品將這一切寫得催人淚下。張桂梅固然以事業為重,但全書注重揭示她對人的熱情與對生活的熱愛。她對世界萬物、對人懷有大愛,更懷有美好的情懷。在她看來,對孩子們而言美育是最好的素質教育。於是她和孩子們一起種植玫瑰、月季、鳶尾、米蘭、劍蘭、夾竹桃、夜來香,一起澆水、施肥,把校園變成了一座美麗花園,讓孩子們的生命之花也與美一起隨之盛開。

張桂梅老師六十多年的人生跋涉得如此之遠,行進得如此壯麗,她讓兩千多名山村女孩的命運得到徹底改變。張桂梅的故事是當代中國故事的一部分,將存于歷史長河。李延國、王秀麗以張桂梅精神寫張桂梅,為讀者奉獻了一部鼓舞人心的佳作。

(作者:梁鴻鷹,係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