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到民間去

發佈時間:2022-02-19 09:41:17 | 來源: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作者: | 責任編輯:張芃芃

編者按:

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本文發表在《中國政協》雜誌2022年第1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提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要重視發展民族化的藝術內容和形式,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傳統,拓展風格流派、形式樣式,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範。”我們從事民間文藝工作指明瞭根本方向。

虎年新春將至,一場“到民間去”的民間文藝(以下簡稱“民藝”)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了帷幕。鄉土民藝、衍生文創、藝術作品以不同形態、不同視角展開了關於民藝之美的敘述,就像鄉間短笛奏著一支春的序曲,悠揚婉轉,有回溯,有展望,清新剛健,充滿生機。

回想 2020年,我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産生了十分熱烈的反響。展覽結束後,我向國博捐贈了 162件民藝藏品,用於展示、傳播和推廣。在與國博團隊接洽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民藝的熱情,於是動議再次捐贈。前後兩次共捐贈了 300件民藝精品。國博邀請我舉辦這樣一場跨年展覽,把捐贈藏品與民藝元素作品、民藝研究成果系統性地呈現出來,交流和傳播民藝的文化理念,在籌備展覽過程中引發了很多思考。

一是何謂“到民間去”?

民間文藝具有與生俱來的人民性,民間文藝事業就是人民的事業,我們要紮根在人民的生活中去傳承發展和創作創新。回想幾十年來田野調研的經歷,很難想像這些來自民間的粗瓷雜器、土布花衣,如果完全離開了老百姓的生活,將意味著什麼?我們把那些似乎被新産品、新時尚淘汰了的民藝物件拾起來、收回來、存起來,又為了什麼?為了研究,為了教學,為了展覽和傳播。對,又不全對!追本溯源,是為了民藝的美、民藝的精神、民藝的境界在人民的生活中長流不息。我們的文化發展,不能因為現代化的轉型,就忘了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根本;我們的文藝創作,不能因為純粹的形式和觀念而脫離生活,我們的文化實踐,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使創作計之深遠、行之久遠。

二是如何看待民藝的價值?

民藝是千百年來老百姓的文化創造、智慧創造、生活創造。民藝包含最樸素的情理,最真摯的感情,最真誠熱烈的願望,最本真的、源於鄉土自然的材質、工藝和樣式。這些樸素物件裏,有吉祥納福的祈願、有鄉親鄰里之間樸素的生活關係、有人們對家園的認同與歸屬。我們從事民藝的研究,不只是研究民藝之物的歷史和規律,更是研究民藝之“人”、民藝之“民”的文明智慧、創造發展;我們從事民藝的創作,不只要取其形,更要傳其神,傳承發展中國民藝的內在精神和生命力。“到民間去”這個民藝主題展,也在於以當代展的方式,進行民藝的傳播和交流,促進溝通與認同,不斷深化認識民藝的精神價值。

三是如何做好傳統民藝的傳承和轉化?

民藝來自人民、來自生活。生活不斷發展變遷,人群也有代際變化。傳統民藝要適應時代、適應不斷更新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活態發展的重要構成。要深刻理解文藝民族性的深刻內涵,把握傳統與當代、傳承與創新、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關係,實現有根基、有創新、有自身精神標識和創造性辨識度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説,在收集整理和研究探索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重要的時代命題。傳統的民藝樣式與老百姓的節日生活、節日精神是怎樣的關係?傳統的民間工藝如何滿足今天人們對“慢生活”“治愈感”的需求?傳統的民藝與新國貨、國風、國潮的關係,傳統的民藝與中國藝術、中國故事、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關係等等,均具有研究的意義。

這些年,我們在探索過程中組建了調研與創作團隊,開展“手藝農村扶貧計劃”,提出發展農村文化産業,通過課題研究嘗試以鄉村民藝的衍生品設計服務鄉村、服務社會,産生了很好的反響。

舉辦民藝主題展,也是希望啟發更多的人關心民藝、傳承民藝、發展民藝。從這個意義上説,“到民間去”,就要回歸文化本元,尋找生活定位,尊重藝術原創,讓民藝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斷孕育文化的種子。

我們也一直致力於嘗試將民間藝術融入美育,特別是中小學美育之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小學生參觀展覽,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培養鄉土情懷。除此之外,進一步讓民藝進課堂、進教材,播撒民藝的種子,堅定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增強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的能力。

“到民間去”,是中國民藝史呈現的學術追求、研究方法和初心使命,也是我 40年民藝之路的真實記錄。我們不僅要把散落在鄉野村落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珍收集起來,還要深入了解民間圖形符號、民間色彩等的深刻內涵,發掘凝聚其中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通過融入當代生活的創造轉化,賦予其新的活力,回歸百姓生活,共同續傳文脈。

民藝未來之路很長,可做的事很多。我有幸在學業、職業、事業的選擇中“到民間去”,從民間藝人身上學到了人生大愛,從民藝研究中領悟到人間大美,幾十年來以百姓為師,與民藝為伴,收穫了研究與創作的快樂,很幸福。今天,希望把這些民藝藏品和藝術創作捐贈給國家、回饋給社會,也希望民藝能滋養和溫潤人們的心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