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當代文學如何表達鄉愁?僅靠想像和書寫經驗是不夠的

發佈時間:2021-12-31 09:33:25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作者:張傑 | 責任編輯:葛蕾

近些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鄉土給作家提供了嶄新而廣闊的文學書寫空間。新時代文學如何書寫鄉村?如何刷新“鄉愁”這一傳統主題?12月24日,第一期“十月·活力甌海”大家文學論壇線上上舉行。艾偉、梁鴻、喬葉、王十月、楊慶祥、劉大先、徐晨亮、沈念、劉汀、蘇滄桑、孫良好、東君、綠茶、周吉敏、谷禾等來自全國各地近20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以“我的鄉愁與你不同: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文學表達”為主題,各抒己見,金句頻出。此次線上文學論壇還通過多家平臺在網上直播,累計觀看量超過25萬人次。

鄉土題材出現某些書寫慣性和審美疲勞

擔任此次線上論壇主持人的《十月》雜誌副主編、文學評論家季亞婭提出一連串值得深思的問題。她提到,鄉土書寫和鄉村建設一直是中國文學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進入 2000年後,尤其是近些年,情況已經出現了變化,一個是文學中所謂從鄉村到城市的空間位移。從當下發表和出版來看,鄉村題材作品的比例在明顯減少,即使有,也往往集中在非虛構作品中。另一個是,已有的鄉土題材出現了某些書寫慣性和審美疲勞,“鄉村凋敝”這樣的情感式表達在作品中比較常見。真實的鄉土是什麼樣子,鄉村的組織形態、生産方式、文化方式、傳播方式、情感方式在發生怎樣的變化?誰在深入鄉土書寫的現場和第一線?而且與鄉村振興實踐相結合,文學如何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當下經驗又如何刷新“鄉愁”這一傳統主題?在這其中,作家的主體性和個體特性又應該如何體現?

浙江一批散文家在紙上構築自己的江南

作家、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艾偉分享説,對他來説,“鄉愁”就是中國的文化,就是《紅樓夢》。在他看來,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已開始認識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傳統,他相信今天的中國作家都會明白這一點,他們也會有關於鄉村的更好的文學表達。比如浙江就有一大批散文家,在紙上構築了屬於自己的江南。

評論家劉大先目前正在北川挂職,他近年來走訪了很多基層鄉村。他眼睛看到的鄉村,跟文學作品中的鄉村是兩個世界,“當下的鄉村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由此他感覺到,“當下的文學表達有著濃厚的滯後性,無論從觀念到情感,還是從美學到形式,它跟當代鄉村完全是脫節的。”

以“梁莊”系列聞名的作家、教授梁鴻對鄉村變革有著深切的體驗。她表示自己寫梁莊並不是因為“鄉愁”,而是把梁莊當作一種當下的寫作,還在進行中的,也就是現在的村莊。

僅靠經驗想像書寫今天的鄉村肯定不夠

書評人綠茶是溫州人。由於各種原因,他已經三年沒有回溫州。對於他來説,閱讀是他緩解鄉愁的一種方式。當天他也列舉了關於溫州的多種圖書。

《作品》雜誌社長、總編輯王十月表示,今天太多的作家依然在延續前輩作家的傳統。“我們的很多作家並不了解農村,不了解農民,不知道農民在經歷什麼,或者農民在想什麼。他們筆下的農民,要麼是魯迅式的、沈從文式的,要麼是賈平凹式的、莫言式的。”他認為今天鄉村的變化是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這不僅是指鄉村建設的美麗,更多是在於人們對傳統的認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有一個問題是,今天的作家能否建構一些新的鄉土意向、新的鄉村審美?這是鄉土文學寫作能夠努力的一個方向。

湖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沈念表示,“鄉愁”衍變到今天,實際是變成了一種文化的情結,變成人們對田園懷念的情感。最近兩三年,沈念集中在湘南一些鄉村走訪,梳理了這些鄉村脫貧攻堅建設的進程。他認為,只有自己真實地在路上行走,才會看到發生在中國鄉村脫貧攻堅的大事件,才會對它有一種新的認知和確信。在城望鄉,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去想像和書寫今天的鄉村肯定是不夠的。走在大地上比坐在書房裏更有勇氣和真情。

今天的作者能否寫出正在生長的、當下的現實?

《當代》雜誌執行主編徐晨亮提到更新知識結構的問題,同時他特別關注的是,今天的作者能不能寫出正在生長的、當下的現實。另外在城市裏的作家,他們的視角能不能深入到鄉村生活?比如北師大教授張檸的一篇《巴金英來電》,就寫出了特別有意思的新人物。

今年剛剛推出新作《紙上》的作家蘇滄桑,則通過“觀光”和“觀察”、“無用”和“有用”等幾個主題詞,談了自己的觀察和體會。她希望“用沾著泥土、帶著溫度的文字來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山水之美、風物之美,特別是勞動之美和人民之美。”在新書發佈會上,她也邀請了幾位主人公到場,他們的發言“熠熠發光”。由此她想到,“鄉村振興這個主題是非常宏大的,也是非常複雜的,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生活富裕,對當代農民來説,可能更大的意義在於精神上的富有。”

詩人谷禾談到,最近幾年去過很多建設得非常漂亮的新農村,可以看到建設者的“匠心”,就是對中華文化傳統的接續,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領悟,很好地體現了基層民眾心中生態意識和文化意識的覺醒。幾年前,他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長達1000行的非虛構長詩《周莊傳》,更多關注和嘗試書寫的是生活在“周莊”的眾多生命個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命運。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