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故宮與敦煌的第二次相會

發佈時間:2021-12-06 15:18:4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葛蕾
2021年9月17日至11月18日,“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覽分為“絲路重華”“萬象人間”“保護傳承”3個單元,展出來自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還包括敦煌壁畫臨本35件、複製彩塑6身、高保真數字化壁畫複製品70余幅。攝影董芳/人民畫報罩內西墻上有一幅乾隆帝命姚文瀚所畫之通景畫,通景畫描述的是妻兒歡度春節的場面,其中左側女子手中便拿有一個串有三個鼓框的小手搖鼓正吸引孩子的注意。故宮藏戲曲文物中也有串有九面小鼓的神仙鼓,鼓面繪太極圖案。

在故宮午門紅墻下欣賞莫高窟的精美壁畫和彩塑,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敦煌”字樣的漢簡、故宮寶華殿的旃檀佛、唐胡騰舞銅俑等180余件(套)精品文物,3個原大複製整窟、35件壁畫臨摹本,70余幅高清複製壁畫,6身複製彩塑等在故宮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出,“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讓故宮和敦煌莫高窟兩大世界文化遺産相會。人們能夠近距離欣賞交相輝映的珍寶,領略到中華文明千年華彩匯聚的兩大代表——敦煌石窟與故宮的魅力。

穿越千年到敦煌

走進位於西雁翅樓的展廳,腳下是一段鋪滿飛天圖案的甬道長廊,仿佛讓人穿越到千里之外,來到大漠之中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豐富、多種文明交匯、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展覽中,展出了由常書鴻等臨摹的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九色鹿”“捨身飼虎”圖及各种經變圖等,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最為經典且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壁畫很多是中國美術史上的標桿之作,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藝術的遞變歷程和脈絡。”敦煌研究院藝術研究部研究館員、展覽策劃婁婕説。而來自羅馬帝國的鎏金銀盤、貴霜王國及波斯帝國的金銀幣,唐三彩牽駝俑等,與壁畫共同閃耀絲綢之路的千年光彩。

在展廳內,幾隻殘留紅色、黃色、石青、石綠顏料的唐代陶碗引人駐足觀看。它們出土于莫高窟前殿堂遺址,被推斷為古代畫工使用的調色碗。古代壁畫繪製一般要經過起稿、著色、勾線等步驟,所使用的顏料為天然礦石製作而成。通過經過歲月沉澱的調色碗,似乎可以看到當年畫師們在洞窟中描繪的景象。

在展覽中遙望古代生活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墻壁上的博物館”,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塑記錄了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敦煌壁畫和雕塑中的許多供養人形象,為後人研究古人形象、服飾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同時,為延展服飾知識,也展出了故宮收藏古代婦女用的點翠頭花、什錦梳具、絲繡荷包等。

敦煌莫高窟有超過370個洞窟有表現天國仙樂的壁畫——樂舞圖,描繪了基於現實社會中宴飲奏樂、樂舞供養神明的場景,是研究古代音樂舞蹈的重要資料。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涵蓋吹奏、拉弦、彈撥、打擊等約50種7000余件,其中有些早已失傳,有些還能在千年後找到可對應的實物。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琵琶、排簫、古琴等,都是在莫高窟壁畫中出現過的樂器。

為了這次展覽,故宮博物院從樂器、傢具、織繡、器用、書法、繪畫等藏品類別中揀選出與敦煌壁畫中各類文物相承續的部分,展現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遠流長。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研究館員羅文華表示,此次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文物大都帶有敦煌和絲路元素,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千年文化傳承的脈絡。

作為兩大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機構,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共同見證了中國文物事業的發展歷程。在東雁翅樓的展覽第三單元,以珍貴檔案、影像、文獻及文物為載體,展現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和關懷下,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研究、文化傳承弘揚方面所做的工作與取得的成績。(文章來源:人民畫報)

旃檀佛,又稱旃檀瑞像,據元人程鉅夫所作《敕建旃檀瑞像殿記》記載,旃檀佛原作最初供奉于印度,3世紀傳入龜茲,4世紀由鳩摩羅什攜帶至涼州,後輾轉供奉于長安、江南、上京、終至北京聖安寺供奉。後據《聖祖禦制旃檀佛歷代傳祀記》載,清康熙四年(1665年)敕建弘仁寺,將旃檀佛迎請在此供奉,後未再移動。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旃檀佛原作或隨弘仁寺一同毀於戰火,至今下落不明。旃檀佛是清代北京最重要的聖像之一,受到當時滿蒙藏漢各族信眾的禮拜。清代宮廷中,旃檀佛供奉亦盛極一時,僅乾隆時期就曾下旨對弘仁寺旃檀瑞像進行過多次複製,此為乾隆複製品之一,原供奉于故宮寶華殿中。
莫高窟第320窟(整窟原大臨摹) 此窟位於莫高窟南區中部,創建於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主室為覆鬥形頂,西壁開一龕。主室近方形,窟頂藻井畫雲頭牡丹井心,周圍方勝紋、半團花、菱形紋、團花、鱗紋、垂角鈴幔帷邊飾以朱、青、綠敷色疊韻,色彩濃艷厚重,保存猶新,四披千佛。
刺繡佛畫(局部) 這件刺繡佛畫屬寺院供奉物,殘存原件的三分之一,包括説法圖、橫幅花邊。雖殘損嚴重,仍可見一佛、一菩薩、五位供養人以及各種紋飾。此繡品以綢為底,滿地施繡,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幅滿地繡佛像,體現了東晉到北魏期間絲織品滿地施繡的特色。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局部 常書鴻臨摹) 畫面依據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文繪製,記述了蜀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翻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緣由。作品對於自然的描繪十分精彩,國中青山疊翠,細水蜿蜒式的城郭,構成了一幅田園詩般的山水畫。這些山水以線條勾勒輪廓,青綠重彩,應是面史記載的青綠山水畫法,在中國繪畫史中佔有相當的地位。
獅子陶模範 古代匠師們在製作塑像時,除了木骨泥塑外,也使用泥范(即泥制的模具)製作中心柱或洞窟壁面上的影塑,以及塑像身上的瓔珞、串珠、花冠等局部裝飾。批量生産可提高塑像製作的效率,滿足眾多供養者的需求。
高腳燈盤 1965年3月莫高窟二期加固工程時,在第119-120窟前泥沙層,地表下60-70釐米處發現。
三彩鳳首壺 胎呈白色,平沿,細頸,鳳首口頸,鳳口銜寶珠。腹部兩側佈滿珍珠紋,正中 飾三彩浮雕團花,四週環繞葉紋。彩色蓮瓣紋裝飾足部,造型別致。通體交錯飾繪鮮亮的紅、黃、青三種釉色,絢爛多彩。
三彩牽駝俑(局部) 牽駝俑施黃綠色釉,頭戴黑色幞頭,濃眉大眼,蓄八字鬍,身穿翻領窄袖右衽袍,袍長及膝,足穿長筒靴,呈牽駝狀,是絲綢之路上胡商形象的生動表現。


供養菩薩胡跪像 彩塑作半蹲半跪的“胡跪”姿態,造型精美,簡潔純樸,塑工謹嚴,線條明快流暢,粧色淡雅,神性的莊嚴中,散發著人間氣息。
都督夫人禮佛圖(段文傑臨摹)
點翠鳳凰紋頭花(一對) 頭花為清代女子簪髮用的首飾,這組頭花為兩件,組成一對,又名“鬢釵”,使用時插戴于兩鬢,一邊各插戴一個。鬢釵為宮廷女性常用首飾,也是清代中期以後制度所規定低等級皇族女性出嫁時的陪嫁首飾。這對鬢釵的簪面為鳳鳥,鳳鳥用點翠工藝進行裝飾,周身鋪設了淺藍色翠鳥毛,關鍵部分鋪設用另一品種的寶藍色翠鳥羽毛。根據這對鬢釵的參考號,可知其原先存放于壽康宮。壽康宮為清代各代皇太后的居所,太妃、太嬪亦隨居於此處,因此推測這對鬢釵為清代太后或晚年妃嬪的遺物。
石青色緞緝線繡雙鶴蓮花紋皂鞋 木跟平底鞋,外裱一層白布,百納布底。鞋幫由石青色緞製成,緞面以緝線繡蓮花雙鶴紋,綠皮壓縫。緝線繡是刺繡的一種技法,用強捻的合股線纏繞在另一根強捻的合股線上,以此線做為繡線,刺繡花紋時平釘于上,鞋面上的蓮花、仙鶴是以此方法繡成。此鞋刺繡精美,色彩採用二色、三色暈色,柔和典雅,為清代宮廷后妃所穿。
彩繪陶犬 泥質紅陶,犬和底座分別捏制後粘接在一起,其中前肢內部以鐵絲為骨架作支撐,通體施白土,外涂棗紅色彩,生動寫實。
華蓋 源自莫高窟第329窟初唐時期的華蓋圖像。整座華蓋疊層形式組合而成,從花心到花瓣採用寶相花花型,立體構成;將敦煌壁畫中的平面華蓋,幻化成靈動的三維形體。
神仙鼓神仙鼓應是小手搖鼓的變體,將多個手搖鼓串于一體共同演奏,在寧壽宮玉粹軒殿內明間罩內西墻上有一幅乾隆帝命姚文瀚所畫之通景畫,通景畫描述的是妻兒歡度春節的場面,其中左側女子手中便拿有一個串有三個鼓框的小手搖鼓正吸引孩子的注意。故宮藏戲曲文物中也有串有九面小鼓的神仙鼓,鼓面繪太極圖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