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陜西戰國秦墓發現金飾品 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發佈時間:2021-11-25 08:54:4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阿琳娜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網西安11月24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24日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塔兒坡戰國秦墓新發現的金飾品,對於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

11月24日,記者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塔兒坡戰國秦墓發現的金飾品,雖器形較小,但製作精美,工藝精湛,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對於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資料圖為10月19日拍攝的金飾件。 <a target='_blank' href='/'><p  align=


11月24日,記者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塔兒坡戰國秦墓發現的金飾品,雖器形較小,但製作精美,工藝精湛,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對於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資料圖為10月19日拍攝的金飾件。 中新社發 咸陽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2021年8月至9月,考古人員為配合塔兒坡村棚改項目的建設,對建設用地內發現的6座古墓葬進行了發掘,其中秦墓3座,西漢墓葬1座,東漢墓葬2座。出土文物89件(組)。

據介紹,此次發掘的3座秦墓較為重要,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判斷,這3座秦墓的時代應在戰國晚期到秦統一時期。

其中一座秦墓出土的金飾品、明器青銅繭形壺、青銅蟾蜍都較為少見。特別是金飾品的製作方法所反映的考古學意義較為重要。這組小型金飾品有9枚,為純金製作,在以往的秦墓中發現較少。

11月24日,記者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塔兒坡戰國秦墓發現的金飾品,雖器形較小,但製作精美,工藝精湛,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對於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資料圖為10月19日拍攝的金飾。 <a target='_blank' href='/'><p  align=


資料圖為10月19日拍攝的金飾。 中新社發 咸陽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發現的小型金飾出土于墓室內,因墓葬被盜,原初位置已不清楚,但從其大小和背面有扣來分析,為衣服上裝飾的可能性較大。金飾表面有多處焊接的繩索紋和金珠,繩索紋在草原文化金銀帶扣的邊框上經常出現,焊接金珠的工藝最早出現于兩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戰國中晚期開始流行于中國西北遊牧民族地區,西漢時焊珠工藝在中原地區出現。無論從用途還是工藝上看,這一組小型金飾都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

專家介紹,就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金絲和焊珠工藝在甘肅馬家垣戰國戎人墓地中就有發現,西漢時期這種工藝出現在中原地區的金器上,東漢時向南傳播到長江珠江流域。此次金絲焊珠金飾的出土,説明戰國時秦人可能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類金器細工製品的製作技術。

11月24日,記者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塔兒坡戰國秦墓發現的金飾品,雖器形較小,但製作精美,工藝精湛,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對於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資料圖為8月28日拍攝的其中一座秦墓。 <a target='_blank' href='/'><p  align=


資料圖為8月28日拍攝的其中一座秦墓。 中新社發 咸陽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此外,焊珠工藝起源於西亞,後經中亞草原傳至中國新疆和內蒙古地區,秦墓中出土這類金器説明秦人很早就與中亞、西亞有間接或者直接的往來關係,這對於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