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生命與鮮血浸染的重彩畫 ——讀廖毅文報告文學集《歷史的閃電》

發佈時間:2021-11-11 13:40:0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屈全繩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朗月穿窗,萬簌俱寂。我在心潮起伏中讀完廖毅文的報告文學集《歷史的閃電》。這部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文集所記錄的事件,像歷史的閃電穿越時空隧道,映照出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幕幕感天動地的瞬間、一個個輝煌瑰麗的靈魂,擊中我內心深處最為持久和柔軟的記憶,傳遞的浩然正氣,迸發出興國強軍的能量。

與《歷史的閃電》同時出版發行的還有通訊集《一個時代的背影》、散文集《堅定與浪漫》、新聞論文集《非常態下的政治傳播》,洋洋灑灑4大本,近百萬字。廖毅文能有如此多的精神碩果,如此多的心血結晶?答案只有一個,即“忠誠、使命、職責和擔當!”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自我實踐的行為規範。《歷史的閃電》可作管中窺豹。

廖毅文能夠淋漓盡致地呈現出這樣的歷史史實不是偶然的。他本來就是優秀的新聞工作者。20世紀90年代,我任總政宣傳部部長時,廖毅文已經在這條坎坷艱辛的路上奮力拼搏了多年,並且成績斐然。在20多個寒來暑往中,他參與或組織了許多重大事件與典型的深度宣傳。豐富的社會實踐和新聞經歷,賦予他敏銳的嗅覺、獨特的視角和厚重的文筆,更為寶貴的是催生了他犀利的政治思辨力、敏銳的時政洞察力、深沉的情緒感染力。也許只有經歷了風霜雨雪中的跋涉、歲月蹉跎後的磨礪,才能讓廖毅文將歷史的片段打造成一幅以生命與鮮血浸染的重彩畫、一闋謳歌犧牲奉獻而響遏行雲的交響曲、一部讚頌無私無畏忠肝義膽的墓誌銘、一座祭奠為國家民族命運捨生忘死聳立的英雄碑。在不捨晝夜的擔當中,他完成了一個軍事新聞工作者肩負的使命。

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紀實性文體,與小説、戲劇的最大不同在於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虛構,其真人真事可以有選擇、有剪裁、有取捨,但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主觀臆造,這實際上與新聞報道所要求的那種事實的客觀性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毫無疑問,廖毅文是求真較真的忠實篤行者。因為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明辨是非,去偽存真,廖毅文在歷史風雲變幻、政治風波起伏、社會思潮紛擾面前,總是態度鮮明,足底生根,用醍醐灌頂的文字讓人豁然開悟、識別洞天。

廖毅文的報告文學在藝術上去粗取精,返璞歸真,高昂的格調、充沛的感情、質樸的語言,讓人覺得是一位情感真摯、作風樸實的同志在向你“現場報告”。“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閱讀這部文風樸實、表述生動、材料翔實的作品,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眼前呈現出一幅幅江河行地、日月經天的畫面。

《鐫刻在廢墟上的記憶》,是廖毅文汶川抗震救災親歷記,獲得過全軍抗震救災文藝作品優秀獎,也是這本報告文學集的主體篇幅。我是這篇全景式報告文學的第一讀者。面對那場突如其來的國殤和舉國救災的殊死搏鬥,廖毅文披星戴月,出生入死,歷時3個月跑遍了所有的重災區,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敏銳的時代洞察力、過人的文字表達水準和真摯滾燙的感情下了這部報告文學。她如同洪鍾大呂,使讀者屢屢震撼,真實感受到綿陽之慟、映秀之傷、汶川之劫、漩口之痛、北川之悲、青川之血……正如廖毅文所言,“災難,降臨了汶川;汶川,賡續著未來”,他用文字為這段地動山搖、天崩地裂的國家災難作證,為這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大規模非戰爭軍事行動作證,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黨員領導幹部身先士卒、履險解困作證,為19萬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廣大社會團體的生死營救作證,為災區人民不屈不撓的高尚情懷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作證,更為13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作證。文章本身就是伴隨著淚水、汗水和血水寫就的,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

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是這部報告文學集的顯著特點。歷史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人物,既有光明面,也有陰暗面。雖然光明總要戰勝陰暗,正義總會戰勝邪惡,但在奔騰向前的歷史長河中,險灘、暗礁、回頭浪也難以避免,陰霾也可能暫時遮住太陽。因此,歌頌光明與暴露黑暗就成為史實性報告文學不可回避的兩大任務,兩者都可以“干預歷史”,都可以起到揚善懲惡、激濁揚清的作用。但無論歌頌或暴露,都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廖毅文骨子裏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品格,使他具備了寫好史實性報告文學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基因。

在記敘周恩來與病魔搏鬥和尋找彭德懷骨灰的兩篇文章中,他參閱大量歷史文獻,運用鏡頭式的畫面,撥開時代變遷的迷霧,叩開歷史沉重的大門,細膩動情地描寫周總理與病魔抗爭之痛、排除困難尋找彭老總骨灰之切,字裏行間無不彰顯著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蒙冤受屈時忠貞不渝、戰鬥不止的革命情懷,刻畫著他們彪炳韆鞦的不朽功績,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清正廉潔、襟懷坦蕩的人格風範。同時,面對歷史逆流,廖毅文絕不文過飾非,模棱兩可,而是秉筆直書,切中要害,將“四人幫”纂黨奪權、國殃民的醜惡嘴臉揭露無遺,痛斥得義正辭嚴、淋漓盡致,便是最好的説明。“歷史是一面鏡子,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廖毅文正是以胸懷歷史的責任感,在匯聚時代正能量中激勵人們跨過心靈的廢墟,昂首前行的。

拋開沉重的話題,審視廖毅文作品的另一特質——英雄情結。時勢造就英雄,英雄鑄就歷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這是一種社會規律,也是一種歷史必然。但無論什麼時代,無論哪個國度,人類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義的情懷從未改變。廖毅文更是一個具有濃重英雄情結的人。他的報告文學中,一個個鮮活真實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訴説著他要銘記的歷史。這裡有百歲老人張學良“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的愛國情懷;有抗洪英雄李向群“家富不移報國情,波濤無眼妒英靈”的犧牲奉獻;有抗震英雄“邱光華機組”“恪盡職守顯本色,勇於犧牲鑄忠魂”的使命擔當;有抗美援朝志願軍英烈“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豪邁氣概;還有“犧牲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戍邊英雄軍人群體……一個個光輝璀璨的形象,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廖毅文顯然是這些英雄最癡迷的追隨者。他義無反顧地以獨特飽滿奔騰的熱情,感應著歷史的心跳和時代的節拍,有血有肉地塑造出英雄所獨具的品格。英雄的苦與甜、悲與喜、愛與憎,或是曆盡滄桑後的感悟,或是世情異變時的反思,或是犧牲奉獻中的震撼,或是失敗成功後的心曲,都在他的筆端流淌出來。傾吐英雄心聲,賦予歷史亮色,廖毅文不愧為英雄忠實的代言人。

報告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史實性等藝術特點雖然早有定論,但在作品的表現上卻不盡如人意。有的報告文學強調紀實,但豐富的資料、客觀的敘述,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淹沒了;有些報告文學表現出太強的主觀性,不時地空發議論,顯得喧賓奪主。廖毅文的報告文學把這兩者有機地糅合起來了,他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對採訪對象採取對話的方式,道出了採訪寫作的鮮明思想和意圖。在《為了大地的安寧》中,他在緊張的反恐軍演中,與塔吉克國防部部長海魯洛耶夫上將的對話,一語中的地點出世界各國人民厭惡強權和霸道,信奉正義和真理,為打擊強權政治與恐怖主義不懈戰鬥的共同期盼。《訪朝散記》中,他與守墓老人金成浩的對話,反映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永恒的愛戴,彰顯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戰鬥友誼。《祝壽夏威夷》,他以徐海東大將的女兒徐文惠與張學良將軍的大篇幅對話為文軸,夾敘夾議,徐徐道出了這位中華民族千古功臣此生不渝的愛國情懷。讀廖毅文的報告文學,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在注目審視歷史,在側耳傾聽歷史,在深沉思考歷史。

當前,我軍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重溫我黨我軍的光榮歷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對於堅定理想信念,接受思想洗禮,弘揚浩然正氣,培養和鑄就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牢記黨在新形勢下提出的強軍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閱盡當今事,成敗世人評。廖毅文多年來懷揣著歷史正義感、危機感、責任感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輾轉奔波,形影相守,韋編三絕,終以成書。作為他的老部長,謹以此文對《歷史的閃電》付梓表示衷心的祝賀。(作者:屈全繩 來源:人民日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