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網路詩歌如何創造網際網路時代的詩性品格

發佈時間:2021-11-24 11:35:1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伍明春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我們如今所置身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數字化浪潮的影響不僅滲透到社會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波及人類精神和文化的各個層面。在漢語文學寫作界,網路文學正在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然成為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儘管與如火如荼的網路小説相比,網路詩歌顯得較為沉寂,但它也是網路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構成當下現代漢語詩歌寫作中最具活力的一翼,為讀者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可能。考察網路詩歌的寫作狀況,思考網路詩歌如何創造網際網路時代的詩性品格,既是現代漢詩整體性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勘探當前漢語寫作新現象和新特徵的題中應有之義。

網路詩歌要有經典作品和代表性詩人

現代漢詩和網路的最初相遇,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其發生背景是第一代網際網路和個人電腦的逐漸普及。網路詩歌最早的存在形態主要體現為一種詩歌傳播方式的“網路化”,即詩歌作者把線上下創作完成的詩歌作品上傳到詩歌論壇或詩歌網站,以期獲得某種展示和交流的效果。詩歌論壇上的即時交流和詩歌網站評論區的便捷互動,是一種迥異於傳統文學紙媒交流模式的話語景觀,激活了詩歌寫作者的創作熱情和閱讀者的欣賞興趣。

後來隨著各大網站推出個人部落格業務,詩人們紛紛開設自己的個人部落格賬號,詩歌部落格一時蔚為風潮。與之前的詩歌論壇和詩歌網站相比,詩歌部落格能更及時、更集中地展示博主的作品,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也變得更為有效,也能獲得一種更高的顯示度,因而受到不少詩歌作者的青睞。

智慧手機的興起,標誌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網路詩歌的寫作、閱讀和傳播因此獲得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網路通信技術的不斷升級迭代,移動網際網路特有的高度沉浸式和個性化設計,傳統媒體編輯作為審核者的角色定位的新轉變,都有力地推動著詩歌自媒體的飛速發展,讓現代漢詩的藝術想像和寫作實踐獲得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話語空間。

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現象,就是近年來微信平台中詩歌群和詩歌公眾號的井噴式增長與擴張。不難發現,這些創辦者發起的詩歌群和詩歌公眾號,為詩歌寫作者和讀者構建一個展示作品、表達觀點、傳播訊息的網路話語平臺,同時仍保留著與其他微信群相同的基本社交功能。這種交互性和混雜性特徵,使詩歌微信群和詩歌公眾號既迥異於傳統紙質刊物的單向度、平面化的閱讀方式,也不同於第一代網際網路比較純粹的詩歌論壇以文字閱讀為主的網路交流模式。詩歌微信群和詩歌公眾號的閱讀是多向互動、立體交流的,往往帶有某種超文本的複雜意味。

上文所述,基本都是從文學傳播和文學消費的角度,來考察網路詩歌和移動網際網路的關係。這個關係其實只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外部問題。筆者更想著力關注的,是網路詩歌作為一種寫作類型的藝術內涵建設諸方面的問題,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生産出更多經典作品,涌現出更多代表性詩人,以此來支撐網路詩歌的美學合法性。

就筆者的閱讀視野所及,網路詩歌迄今為止仍鮮有突出藝術價值和鮮明個性特徵的經典作品,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詩人更是付之闕如。我們期待更多的成熟詩人進行適當的轉向,參與到網路詩歌寫作中,創作出一批經典作品;我們更期待那些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年輕的詩歌寫作者能深度介入到網路詩歌寫作中,以其獨特的藝術感受力和網際網路想像力,創造出經典之作,進而成為能夠真正推進網路詩歌發展的代表性詩人。

網路詩歌要敏銳反映時代精神的新氣象

移動網際網路普及帶來的一個越發突出的後果,就是閱讀的淺顯化和碎片化。與之相呼應,網路詩歌寫作中也出現了“段子化”“口水化”等諸多問題。對於一個自覺自為的網路詩歌寫作者而言,不僅要全心投入到網路詩歌的文類建設中,也要具備一種擔當精神,以自身的創作回應當下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普及背景下的當下世界,為詩人想像時代的方式帶來了哪些實質性的變化?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現代漢詩的語言、形式等議題遭遇什麼樣的挑戰與機遇?現代漢詩的文類先鋒性特徵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有所砥礪還是受到阻滯?當然,移動網際網路畢竟還是近年來興起的新事物,它對世界的深刻影響也需要更長時間段的觀察,但關於上述問題的思考,不僅是網路詩歌研究者需要關注的議題,也是網路詩歌寫作者必須直面的現實。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世道人心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當人們越來越習慣於經由一個狹窄的手機螢幕與外部世界發生物質乃至精神的複雜關聯,我們的情感和心靈的質地正在悄悄地被改變。這種或隱或顯的改變應被敏感多思的詩人發現、捕捉,並以藝術形象的方式呈現在他們的網路詩歌作品中。

走過百年發展歷史的現代漢詩,雖然遭遇種種艱難險阻,卻也已然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抒情話語傳統。而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為現代漢詩的語言、形式等詩藝命題尋求新增長點提供了多種可能性。譬如,近年出現的“截句”寫作現象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一頗具意味的詩歌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詩人的積極參與。關於“截句”寫作,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見者在社交網路平臺發出尖銳的否定聲音。“截句”寫作可以視為現代漢詩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有益嘗試,而關於其成或敗的評判,顯然不宜過早地得出某種武斷之論,應更包容此種詩歌寫作實踐,給予更多的觀察時間。

由於自身具備的某種天然文類優勢,現代漢詩的先鋒性必定與移動互聯時代的異質性和蕪雜性産生激烈碰撞,從而生發出奇特而絢爛的藝術火花。至於這種碰撞能否最終修成網路詩歌的正果,需要更為豐富的寫作實踐和更長時段的文類歷史的驗證。

需要指出的是,網路詩歌對於時代精神的反映,不能流於一種標語口號式的簡單圖解和空泛表達,而是要經由紛繁多姿的詩歌作品,充分落實到現代漢詩寫作生動的語言實踐和鮮活的藝術想像中,也充分落實到漢語文學話語體系的文化自信中,這樣才能真正成為新時代文學的新收穫。

網路詩歌要以漢語詩歌藝術的深厚傳統為底子

網路詩歌是現代漢詩最鮮活的寫作實踐,它首先對接的是現代漢詩一百多年來形成的抒情“小傳統”,以此為背景展開當下的藝術探索。然而這還遠遠不夠,網路詩歌寫作應該尋求一種更為廣闊的發展視野:從縱向來看,網路詩歌應主動追根溯源,努力對接漢語詩歌藝術的深厚傳統,並成為這一深厚傳統在新時代不斷延伸和生長的新質;而從橫向來看,網路詩歌應不斷拓展自身的數字人文美學疆域,在觀照、想像當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寫作實踐中,不斷鍛打、提煉現代漢語的詩性特質。二者相互生發、相得益彰,方能構築起網路詩歌寫作的堅實藝術根基。

網路詩歌寫作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包括現代漢詩藝術傳統在內的漢語詩歌藝術的深厚傳統,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抽象存在,而是仍然流淌在我們語言和文學中的精神血脈,也應該流進當下的網路詩歌作品之中。對於任何一位有自覺的藝術追求的詩人而言,母語文學深厚的抒情傳統永遠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網路詩歌寫作自然也不例外。

以當下詩壇為例,不少曾經以叛逆姿態刻意疏離古典詩歌傳統的詩人,近年都不約而同地回望、重釋古典詩歌經典,並以之作為推進自身詩歌寫作的新動力。他們這種通過向古典詩歌傳統致敬而獲得內在寫作動力的做法,顯然值得網路詩歌寫作者借鑒。當然,這裡所説的對接漢語詩歌藝術的深厚傳統,不是簡單的“復古”或“擬古”,而是一種汲古為新,即經由當代人的想像與再造,讓最具活力的傳統因子真正內化為網路詩歌作品的新血肉。

與此同時,網路詩歌寫作者對接漢語詩歌藝術的深厚傳統應有一種當代視角,即以數字人文視野和網際網路思維對之進行一種重新觀照,才可能收穫更多對於既有傳統的新認識和新發現。

譬如,2017年,一批軟體工程師傾心打造了一個所謂“人工智慧詩人”,人物角色被設定為“少女詩人”,被命名為“小冰”,並推出其詩歌作品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對於網路詩歌而言,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對於小冰的詩,很多讀者可能不以為意,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由電腦程式編碼而産生的、缺乏情感溫度的文字遊戲。事實上,小冰的這些詩作的産生過程大致如下:軟體工程師們先從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李金髮等現代詩人的代表作中抽取出經典意象,再通過電腦程式重新組合成一首“詩”。且不論這些“詩”的藝術效果如何,其生産方式的人工智慧性和數字人文意味,都為網路詩歌寫作帶來豐富的啟示,值得網路詩歌寫作者加以推敲和玩味。

(作者:伍明春,係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現代漢詩的整體性研究”階段性成果)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