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首都功能核心區——既是北京作為歷史古都的重要承載地,更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窗口。
長期以來,面對首都中心城區地域狹小的實際,寸土寸金一直是制約東城區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的瓶頸。
通過倡導“崇文爭先”理念,東城區努力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一批“最北京”文化標識頻頻落戶東城,以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的全新範式漸次形成。
寸土寸金 活化利用 獨具京味
東苑戲樓、史家衚同博物館、東四衚同博物館、耕讀空間、緣慶書苑、東總布衚同圖書館……
近年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城市文化空間陸續在東城涌現。
抓住空間騰退與城市更新的契機,北京市東城區聚焦區域內閒置的建築、小區邊緣空間、地下室空間,通過“文化之手”變身為一批美觀大方、實用便民且京味兒濃厚的新型公共文化設施。
走進位於史家衚同24號院的北京首家衚同博物館——史家衚同博物館,8個展廳集中展示了130個院落的微縮復原。為集中展現北京衚同與四合院特色,觀眾在這裡甚至能聽到“震驚閨”“虎撐子”等70多種聲音。
走進北新橋街道市民活動中心,這裡以“文化綻放”為主元素營造公共文化服務氛圍,極大改善了閱讀環境,被授予“閱讀北京·十佳優讀空間——百姓身邊的基層圖書室”稱號。
目前,東城區許多類似的公共文化空間被市民熱捧為網紅打卡地,展現了“首善之區”公共文化設施的魅力和前景,樹立了與國際化大都市人文環境和公眾需求相適應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樣板。
文化引領 人文溫度 情感共鳴
眾多“最北京”文化標識緣何落戶東城?
在東城區幹部群眾看來,“崇文”就是發揮東城文化優勢,通過“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並轉化為發展硬實力,為城區建設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與精神支撐;“爭先”就是以文化塑形象、增動力、提品質,用文化引領“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的建設。
從2014年起,東城區圍繞“有沒有、夠不夠、好不好”三個層次,7年間推動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1.0、2.0、3.0的模式版本演進升級,依次解決了資源導入問題、制度建設問題和創新發展問題,從而涌現出一批有特色、高品質的地標性公共文化空間。
在“北京最歡騰的四合院”美後肆時、最具京味兒的角樓圖書館、公共文化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的27號院的打造中,東城區逐漸摸索出突出文化聚合能力建設,強化現代化傳播理念運用的思路,打出了一套將公共文化與社區治理和城市更新等融合的“組合拳”。
推動歷史文脈與城市發展融榮共生,東城區堅持以文化綜合體為建設目標,以跨界思維優化資源配置,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手段擴大受眾群體範圍,聯合文化名人、商業文化機構為公共文化事業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為百姓提供多樣性的文化産品供給。
交流互鑒 有機嵌入 覆蓋均衡
近年來,東城區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將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到書店、旅遊景區、酒店民宿、街頭巷尾等公眾生活場景中;聯合中國美術館,推動“一館一城”建設,探索利用重點商圈、特色街區的公共空間設置“公共藝術長廊”;東城圖書館依託區域內書店點多面廣的優勢,先後將分館延伸設置到王府井書店、更讀書社、化工書店等實體書店,有效彌補了公共閱讀設施體系不完善、覆蓋能力不強的短板,拓展了公共閱讀服務的新陣地,延伸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半徑。
目前,東城區已形成區級、街道級、社區級三級管理模式和區級、片區級、街道級、社區級四級功能保障模式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路,建成一個覆蓋均衡、便捷高效、高品質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極大滿足了市民對公共文化空間的新需求、新期待。
緊跟文化跨界交流合作的時代潮流,東城區抓住國家推進文化旅遊協同發展契機,明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定位,加強文化和旅遊、戲劇演藝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通過參與“北京文化周”等對外文化活動,東城區不斷加深北京國際文化都市的發展縱橫面,與英、美、德、法、俄、澳、日等16個國家的22個市(區)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穩步推進國際文化友好城區建設,促進更多非遺、老字號和文化企業傳播中國聲音,講好北京故事。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