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 : 張道一先生從教70年

發佈時間:2021-11-20 11:15:00 | 來源: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張道一先生

首先,我代表主辦方,感謝南京藝術學院、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等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援,感謝線上上線下的各位出席今天的研討會,共同慶祝張道一先生九十大壽暨從教七十週年活動!

張道一先生是我們的恩師,先後執教南京藝術學院和東南大學,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名譽院長,更是中國藝術學學科的主要開創者和引領者。先生以山東人的耿直豪爽、學術大家的嚴謹自律、教師的無私奉獻以及充滿創造熱情和活力的人格魅力,帶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潘魯生在張道一從教七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上致辭

幾十年來,先生的為師之道、為學之道、為人之道陶冶培養了一批批後生學者,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典範,是真正的好老師、“大先生”。

人生得遇良師,是一生之幸運!先生引領我們治學、為人、處世,賦予我們精神和思想的生命,使我們擁有一生不懈追求的事業,並受益終生。

今天,我們舉辦這次具有特殊意義的研討會,進行回顧和總結,不只是對先生的感恩,更是對我國的學科建設、對藝術教育、對後生學者的啟示和激勵。

研討會現場

首先,我們要學習傳承先生的“為師之道”。

張道一先生師承名家,在陳之佛先生、龐薰琹先生指導下,進入圖案學和工藝美術史論的研究領域,可以説,一脈相承,薪火相傳。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於發揚光大陳之佛先生、龐薰琹先生的藝術精神和學術事業。

先生認為,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才的宏偉事業,它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重要基礎。針對工藝美術和設計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境遇,富有遠見卓識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方案和學術觀點,全面探索藝術學人才的培養方法。在藝術教壇的七十個春秋裏,先生嘔心瀝血,誨人不倦,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訪問學者,培養了數十位優秀的博士和諸多學界領軍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2017年,潘魯生與張道一先生探討學術

先生重視通過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強化學科建設力度,身體力行,將學科理論成果應用於高等藝術教育實踐。記得2000年5月,他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聘請儀式上,發表講話時特別指出:“衡量一個學校的學生水準和工作能力,固然要適應社會的需要,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還要在認知上高於社會,使思想走在社會的前邊。”至今讀來,適應當下,發人深思。

研討會現場

同時,我們要學習傳承先生的“為學之道”。

張道一先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推動了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對於自己的學術使命和文化職責,先生自己概括為“肩扛藝術學、民藝學和工藝美術三面大旗”。其實,先生耕耘與探索的學術領域還要博大深廣,更注重“專、博、正”的協調統一,將嚴謹紮實與立意創新、廣博與專深融會貫通,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近七十年來,先生已經出版學術專著和主編著作近百種,從民藝學到藝術學理論體系建構,從藝術學科理論到高等教育實踐,從教育教學探索到求解現實命題,成就了一系列學術典範之作。近年來,先生專注于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學術專題的精深研究,連續推出了一系列厚重的大部頭著作,獨闢蹊徑,讓人嘆為觀止。

張道一先生部分著作

先生是中國藝術學學科較早的倡導者和主要創建者。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前瞻性,以知識分子的先知先覺,提出和闡述了建立中國藝術學學科的學術構想,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民藝學科的建設問題。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與同道專家一起,為將“藝術學”上升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做出了積極努力和突出貢獻。

先生的治學實踐歷程和藝術學科建設思想都與中國現當代藝術與設計發展的時代脈動深度契合,他的圖案學、藝術學、藝術教育等學術思想以及造物藝術論、本元文化論等主張,推動了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體現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人文學科建構發展的內在理路和精神脈絡,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啟示意義。

1995年,潘魯生與張道一先生考察

我們還要學習和傳承先生的“為人之道”。

張道一先生為人率真正直,堅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品格,有著鮮明的個性和剛直不阿的品質。他立足中國大地,堅守本土文化,探索學術範式,貫通藝術領域,形成了典型的“張道一風格”。他對學生們的鞭策批評、關心關愛,更是令我們深感師恩深厚、一生難忘、終身受益。

潘魯生、張抒為張道一先生塑像揭幕

歷經九十個春秋,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他都處之泰然,樂觀面對,榮辱不驚。先生嚴慈相濟、溫厲相和的性格;堅韌頑強、凜然不屈的傲骨品格;傳承文脈、擔當使命的家國情懷;孜孜不倦、執著探索的學術精神;都令我們肅然起敬,激勵我們在學術之路上不敢懈怠,不斷前行。

張道一先生的為師之道、為學之道、為人之道,都融入了他一直為之奮鬥和奉獻的傳道治學、立德樹人的藝術教育事業,可謂,學高為師,身正是范,一以貫之,高山仰止!

潘魯生

2021年11月19日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