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誕生於上海的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成為中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翻譯機構。《制火藥法》《防海新論》《兵船炮法》……這些翻譯成果,無一不是中國近代歷史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産。翻譯館還與眾多在滬的出版機構形成了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西學出版中心,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動力與知識資源。
回溯歷史,當時西方列強以其強大的軍事、科技、經濟實力加速在世界的擴張與侵略,中國成為全球大格局中遭受外力衝擊最大的國家之一。面對動蕩的局勢,一批有識之士先後將視野擴展到西方和世界。作為官辦翻譯機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所出圖書既有對兵器礦冶、工藝製造等實用技術和化學、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學的引進翻譯,也有放眼世界的各國政史地理介紹。
近日,一套《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全40冊)》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這是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書迄今完整的結集影印,收書一百七十六種,按學科分為十六類:政史、商學、教育、兵制兵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測繪、礦冶、機械工程、工藝製造、船政、農學、醫學,共四十冊。
它的整理始於2008年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創辦140週年之際,以上海圖書館館藏為主,在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檔案館的幫助下,將一百七十六種譯本匯于一編,為學界提供已知現存的除連續出版物之外的翻譯館譯書。
11月18日,《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全40冊)》首發座談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學術報告廳舉行。與會者形容這套書為上海乃至全國“中西文化交流的標誌”,並相信它的出版將對學界研究晚清的中西文化史、中國近代科技史、翻譯史、書籍傳播史産生重大影響。
《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第一冊)》內頁實拍圖
為什麼説這套譯作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文化遺産?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本課題首席專家黃顯功將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書的歷史意義總結為四點。
首先,它們為江南製造局生産服務。作為軍工企業的附屬翻譯機構,其設置的要求是滿足政府“特譯緊要之書”,為當時的生産提供參考文獻,特別是軍工製造類的西學之書。如1871年翻譯的《制火藥法》直接指導了製造局的火藥製造,1872年翻譯的《克虜伯炮彈造法》《克虜伯炮餅藥法》也成為生産中的參考書。在翻譯館譯書歷史上,兵學類圖書是佔全部出書比例最高的圖書。這些書除滿足軍工生産之需外,還為各地軍事學堂提供了教材與參考書。
二是為晚清政府的軍事建設和軍隊改革服務。作為官辦的譯書機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具有為官方的軍事決策提供資訊支援的職能。當時中國面臨的軍事威脅與挑戰主要來自於海上。遭受堅船利炮之痛的中國人對建設海防,建立海軍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李鴻章認為:“禦外之道,莫重於海防。”因此,翻譯館的譯書陸續出版了《防海新論》《兵船炮法》《輪船布陣》《海戰新義》《海戰指要》等,這些譯書對中國及時跟進始於19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世界軍事變革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三是對近代社會各界閱讀産生影響。當時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書的讀者群主要在士紳階層,如多位清朝高官從譯書中汲取了海防的思想並引用在上書皇帝的奏折中。李鴻章就在《籌議海防折》中直接引用《防海新論》內容闡述了自己的主張,該書為清廷制定中國的海防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被列為當時官員的推薦書。
此外,康有為、梁啟超、王韜、章太炎等在他們的西學讀物中均有翻譯館的譯書。在甲午戰爭之後,翻譯館譯書日益受到當時傳播西學人士的重視,在1895年到1902年期間被收錄到各種西學叢書中,且佔據了較高的比例。通過這些新編叢書的再出版,翻譯館譯書的社會傳播得到了進一步擴大,適應了西學熱對各種西學譯書的需求。
四是對日本近代化産生影響。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書還對日本的近代化過程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多種圖書曾被日本官員專門購回日本,在日本被各界人士所利用。據日本成城大學陳力衛研究:“江南製造局的這批出版物,成為支撐日本近代化事業的一根重要支柱,日本將其重要部分和刻或翻譯為教科書加以利用,並據此又改編為不少層次不等的課本。”
《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第一冊)》內頁實拍圖
今天如何看待那些從歷史中走來的譯作?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陳恒表示,中國文化一直開放包容,自古以來吸納了許多優秀的域外文化並因此充滿了活力。“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文書目,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人對域外文化的渴求。反觀今天,好多人説‘內卷’,學術‘內卷’,人才培養‘內卷’,如果真這樣走下去,最終結果就是兩個。一是文化民族主義,二是貶低域外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套書的出版意義非常重大。”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這批譯書的出版,正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真正追求民族自強的一種具體表現。”在黃顯功看來,它們對我們如今認識中華民族“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與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認識中國自身歷史發展規律與民族偉大復興都有著特別的意義,“從近代以來,中國人奮發圖強,這批文獻資料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建議,未來學界應合作推動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相關研究。“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上海,甚至超過中國。”
他舉例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缺少翻譯,走的一個捷徑就是到上海大量收購翻譯館的譯作。1991年,我在東京大學做研究,有一次我和日本學者感慨,這批書,坦率地説當時沒有先在中國引起波瀾壯闊的反響,恰恰在東瀛,在日本,推動了國家的近代化。譬如憲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製造與思想,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一直到今天,日本的國會圖書館還存有大量當年翻譯館的譯作。”也因此,他強調在文化交流層面,學界的江南製造局譯書項目也可以和日本方面進行合作。
《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第一冊)》內頁實拍圖
開放、包容、創新,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品格
上海的徐光啟是中國翻譯西學的先驅,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誕生於上海,《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全40冊)》在上海出版,它的首發研討會也在上海舉行。從古至今,上海一直是開放的,包容的,創新的。
“上海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善於吸收西方文化,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其實是將徐光啟的事業發揚光大。”蘇智良説,“這套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書幾乎包羅萬象,把西方近代的科學學術都搬過來了,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而上海,我認為在那個時候就成為了海派文化的中心。”
黃顯功也認為,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實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相結合的典範。“在建構中國西學體系的過程中,西方傳教士的作用很大,他們對中國近現代學術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傳教士還以天文學、數學為主要傳播內容,到了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學科門類日漸豐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學科體系的建成。而這批資料的出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文獻實證。”
他還建議各方接下來開始整理《西國近事彙編》。這是一部晚清時期由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主辦的期刊,也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翻譯西方報刊的譯刊之一,以創刊持續時間最長且不間斷而著稱,堪稱一套規模宏大的百科全書。“爭取明年推出《西國近事彙編》。這樣一來,加上今天出版的《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全40冊)》,有關江南製造局主要的出版物就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面貌。”
《江南製造局譯書全編(全40冊)》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