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十四五”時期,怎麼保護大遺址

發佈時間:2021-11-19 09:47:53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韻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十四五”時期,怎麼保護大遺址

本報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李韻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印發。

關鍵詞一 大遺址保護現狀

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2005年,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正式啟動了大遺址保護工程。

在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原國土)等部門支援下,國家文物局連續制定實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持續指導各地開展大遺址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文化傳承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線、一圈”為核心、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評定公佈了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運河、絲綢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關鍵詞二 強化國家屬性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強化國家屬性。《規劃》將大遺址作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內容,提出構建新時代大遺址保護利用新格局、完善大遺址規劃體系、將大遺址納入國家文化公園和國家公園等內容,突出國家宏觀指導。

記者注意到《規劃》公佈的“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與“十三五”時期相比,有所增減。負責人表示,這正是強化國家屬性的表現。他説,在確定“十四五”時期大遺址時,重點考慮能夠體現中華文明發展主線的重要古遺址古墓葬,及時增補重大考古新發現,確保大遺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同時,《規劃》明確提出中央主導、央地互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重視調動地方人民政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三 夯實基礎工作

《規劃》在充分梳理、歸納以往大遺址保護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新形勢和新要求,繼續加強基礎工作,包括大遺址考古、空間用途管制、理論制度研究與科技應用、文物本體搶救保護等。

記者看到,《規劃》將“堅持考古支撐、堅持保護第一”等作為基本原則提出,並對“十四五”時期的任務進行細化,制定了8項主要任務、14項重點工作,比如“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建設、“先考古、後出讓”政策落實、文化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邊疆地區大遺址文物本體搶救保護項目等具體內容,都是為了進一步夯實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根基。

關鍵詞四 提升利用水準

高水準的展示利用是保護成果惠及民眾的主要途徑。記者注意到,《規劃》相較于前三個“五年規劃”,更加關注利用工作。在“基本原則”章節中,《規劃》提出了合理利用、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等原則,明確了利用的方向和要求。8項主要任務裏有兩項與利用相關:“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準”“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品質發展”。

比如,《規劃》要求以萬壽岩遺址、仰韶村遺址等30處已開放大遺址為重點,進一步優化陳列展覽、標識解説、景觀綠化、道路交通、遊客服務等設施,提升大遺址開放服務水準,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開放共用、底蘊深厚的公共空間。還要重點實施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等大遺址展示利用項目,實現60~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

《規劃》還要求圍繞大遺址考古和價值內涵,研發一批研學實踐活動課程,將普及考古和文物保護知識、強化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相結合,兼具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形成10~15條具有影響力的研學實踐精品線路。此外,還要依託大遺址建成5~10處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研學實踐基地,配備具有寓教于樂功能的專用設施和研習交流場所,提供優良的學習、實踐、生活等條件和安全保障,增強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在大遺址現場的中華文明體驗感。

關鍵詞五 考核以保落實

《規劃》要求的8項主要任務、14項重點工作,如何確保落到實處?

負責人介紹,《規劃》採用定性和定量指標相結合方式,提出“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考核指標。

比如,建設20處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基礎資訊採集、出版20~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進一步實現60~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新增10~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

同時,充分考慮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複雜性,仍然強調夯實基礎、抓好示範案例,在考古研究、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方面提出定性要求,特別是針對預防性保護、權益分配、文物補償、土地增減掛鉤等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以鼓勵和支援為主,倡導地方人民政府制度創新、試驗和探索。負責人表示,《規劃》聚焦現有政策紅利,積極對接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研學教育等已有政策,力爭實現政策優勢最大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