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頷先生自存的《侯馬盟書》自校本。 胡健 攝
中新網太原11月16日電 (記者 胡健)“在張頷先生誕辰101週年之際,我們更應該探討如何繼承和發揚張老的治學精神,應當籌劃成立張頷研究會,讓古文字學繼續影響世界。”張頷的關門弟子、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高智16日如是説。
“著墨家山——張頷先生與他的家鄉介休”展覽開幕式暨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1週年座談會16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館舉行,張頷先生的家人、同事、學生在此分享張老的點滴事跡,緬懷一代大家為中國文博事業作出的貢獻。
本次展覽分為“大家張頷”“厚土蘊育”“桑梓情緣”三個單元,圍繞張頷先生的學術成就,故鄉介休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故鄉文化事業的支援等方面展開。
山西文博界人士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1週年。 胡健 攝
其中,一本《侯馬盟書》自校本是張頷先生於1987年編撰完成,泛黃的書頁上依稀可見點點污跡和破角。《侯馬盟書燃犀錄》記錄了張頷在1973年8月至1974年9月間,對盟書的觀察和思考日記。
作為山西介休人的張頷,雖17歲就離開故土,但始終記挂著家鄉的文化事業。30多年前,位於介休的中國唯一波斯祆教古建築——祆神樓因樓體下陷岌岌可危,張頷為此奔走呼籲多方籌款,並在維修竣工後為此事作序《祆神樓記》。
“張老的生平告訴我們,做學問首先要人品好,其次要有志趣,要把生命交給學問。我年輕的時候遇到感情問題,張老一眼就看出來了,告訴我做學問不能太兒女情長。”山西大學教授李德仁回憶説。
高智在座談會上表示,張頷先生已經離開我們4年,但他留下的著作和治學精神,一直被後輩傳頌。在當下我們應當如何更好地傳承張老嚴謹的治學理念,完成張老未了的遺志,是我們應該面對的問題。
《侯馬盟書燃犀錄》上、下冊。 胡健 攝
張頷于1920年11月16日出生於山西介休,是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張頷自幼家貧,未生喪父,九歲喪母。高小畢業即外出謀生,雖命運多舛,百事艱辛,卻嗜文史成癖好,苦讀書為癮性。張頷一生致力於古文字研究、考古發掘及晉國史、古天文學等。
張頷一生最大的成就當屬1976年發表的巨著《侯馬盟書》,《侯馬盟書》的出版為晉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佐證,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日本考古學界也曾專門給張頷先生發來賀信,並邀請張頷先生赴日講學。
2017年1月18日,張頷先生在山西太原安詳辭世,享年97歲。(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