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 聚焦融媒體創新人才培養

發佈時間:2021-10-20 10:38:46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高凱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專家聚焦融媒體創新人才培養

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之“融媒體創新人才沙龍”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記者高凱)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之“融媒體創新人才沙龍”上,來自廣電總局、各大高校、招聘平臺的行業專家聚焦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傳媒類人才的創新培養等話題展開探討。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中心主任祝燕南強調“體制順則人才聚,人才聚則事業興”。他認為,員工與單位要成為“合夥人”,才能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利益共贏,減少人才外流。此外,在考核和分配上要加大對新媒體的傾斜力度,融媒體人才發展空間才能不斷擴大。“目前,濟南廣播電視臺已推行‘頻道+公司’和工作室、事業部模式,實施‘臺長嘉獎令’;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則設置‘融合傳播傑出員工’等獎項;安徽廣播電視臺規定個人融媒體工作室在第一年培育期內所有凈收益歸個人,通過考核正式運營後,利潤與臺裏五五分成。”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蘇提到,融媒體創新人才沙龍的舉辦,既是貫徹中央關於媒體人才部署的具體實踐,也是解決當前痛點、難點的必要措施。對進一步探討創新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迭代人才培養觀念、加強高校與媒體機構的對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現代傳播》主編隋岩談到,作為一種被視為更高級、更文明的現代化階段,資訊現代化在加速動量中進一步實現了物質繁榮、財富增長、科技進步、效率提高。但是資訊現代化進程中同時存在的認同分化、輿論難調、價值凋敝、敘事解構、靈韻消失等也一樣不容忽視。這種比工業現代性更為劇烈的矛盾衝突,與全球社會資訊化帶來的流動速度的加快、傳播廣度的延展、媒介化程度的加深,密不可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陳昌鳳表示,創新型人才要有基本的人文素養、明辨思辨能力、專業精神、學習新技術能力。因此跨媒體時代的敘事能力所需要的知識素養已經跟傳統時代不太一樣了,它需要很多方面的內容、內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技術類課程目前包括三類,基礎類、應用類、頂石類,其中的核心就是實踐。”

河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韓立新做了題為《新文科與傳學人才培養的兩個維度》的演講。他表示,新聞傳播學科現代化的內涵,蘊涵于中外學者對人文學科危機的探討之中,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科學技術與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的融合,二是現代工業和資訊社會傳播觀念對傳統農業社會傳播觀念的繼承和創新。其中,現代科學技術與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的融合是表像和手段,現代工業和資訊社會傳播觀念對傳統農業社會傳播觀念的繼承和創新則是本質和目的。

結合理論與實踐,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娜提出,在教學過程要引入科研方法,把教學工作視為科研任務來完成,從中培育問題意識並鼓勵提出問題,才能促進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智學到能做的有效轉變。通過教學要實現知識及技術的運用、創新、跨界、認知,從理念到實踐,做好研究性教學,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科學精神、問題意識、科研方法、創新思維、探究技能等研究或探索因素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問題並建構知識體系。

作為企業代表,來自獵聘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朱佳英分享了一組數據。獵聘大數據顯示,從中國影視文化行業人才的流動數據來看,影視文化行業人才流入華北地區的佔比為46.73%、流入華東地區的佔比為27.34%。從2020年上半年人才的去向省份看,北京佔比為45.07%,與上海、廣東、浙江共同位列全國前四位。這些省份多年在影視文化行業發展中始終保持領先的地位,産業和人才相輔相成,對影視文化行業人才形成了較大的吸引力,成為人才流動的熱門地區。(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