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只買不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6 16:27:53 | 出版社: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由於周總理親自過問督促,1970年起,連環畫起死回生、復甦了,各地出版部門不但組織創作,而且抓緊出版,不長時間內,連環畫就在大小書店的書架上陳列開來。樣板戲的移植編繪打響第一炮,接著就是各類先進人物的成長經歷和事跡,再有就是工廠農村商店學校等領域的階級鬥爭故事。

將樣板戲改編成連環畫有兩種,一種是攝影版,另一種是繪畫版。在宣傳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下,無論腳本編寫還是畫面繪製,都組織精兵強將集體創作。最大限度地還原舞臺演出實況,這就是所謂忠實于舞臺的原則。以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出版社為主,集中優秀畫家像對待政治任務一樣精心繪畫,因此《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現代京劇,《海港》、《龍江頌》等新編京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都編繪得不錯,繪畫貼近舞臺演出,用連環畫普及宣傳樣板戲取得成功。其他省市和一些中等城市,則將上海、北京的出版物租型印刷,使樣板戲連環畫的版本多達數十種。

先進人物連環畫也多種多樣。老的典型人物有《雷鋒》、《王傑》、《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張思德》、《焦裕祿》等,新典型遍佈各條戰線。部隊有《門合》、《劉英俊》、《關成富》、《蔡永祥》、《麥賢德》、《珍寶島英雄》等,工礦企業有《王鐵人》、《盛林法》、《徐松寶》等,農業戰線有《王國福》、《楊火才》等,*門有《沈秀芹》,支邊青年有《金訓華》等。由於都是真人真事,説服力強,使先進人物的事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階級鬥爭的故事和主題更像一條綱,綱舉目張,遍佈在各個領域。作品中從少年兒童到老年人,從工農兵到醫生教員科學家技術員等,都在鬥爭風浪中經受考驗。還有各地區民兵故事,更突出了武裝鬥爭的思想。

“*”中後期出版的連環畫,雖然編繪態度認真嚴肅,一絲不茍,但作品內容還嫌單調,情節雷同,故事大同小異,看了開頭便能猜出高潮和結尾。主人公出現危機遇到困難時學毛著,或是想起毛的教導,於是獲得力量,最終戰勝敵人或困難,取得勝利。從繪畫來説,造型千篇一律,人物模式化臉譜化,好壞人一看而知,人物的服裝和動作如出一轍,看不出風格特點。由於上述原因,讀這些作品如同嚼蠟般乏味,越讀越索然,打不起精神,缺少慾望。由此我逐漸産生厭倦心理,再見到這類書,根本不願再讀了。

雖然不讀,但每逢見到新書,卻還堅持購買。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一是長期不間斷買書,早已成習慣,甚至上癮了,心裏總放不下,非買不可;二是價格低廉,當時的書,一個印張僅9分錢,買書很值。我又沒有其他愛好,每月零花錢都用在買書上。所以即使繪畫再次,內容再不吸引人,照買不誤。

只買不讀,變成了不良惡習。這是我在“*”中後期形成的浮誇作風。我曾找出一些理由為自己這種行為辯解,什麼現在忙,時間有限,以後空閒了再慢慢補吧,什麼把書買下來,就是佔有了資料,即使不看,也知道大概內容,為今後搞研究做好物質準備,等等。

過去買了書,必然抓緊時間閱讀,好書還反覆讀多遍。到了“*”中,變成只讀少量書,大多數買來後僅翻翻畫面,就往櫃裏一放了之,僅僅起個充門面的擺設作用。這違背了買書為讀、買書必讀的原則,是我要記取的教訓之一。

下一頁投我所好
上一頁外出購書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我的連環畫收藏生涯
· 初衷
· 第一本書
· 看美展
· 文理分科
· “老大哥”作品
· 朗誦比賽
· 攢“三國”
· 量入為出
· 三部滬版套書
· 立規矩
· 誰更重要?
· 第一次投稿
· 少這根弦
· 搞“四清”
· 一場遊戲
· 情係滬版書
· 崇拜畫家
· “堅壁清野”
· 創作劇本
· 一線曙光
· 外出購書
· 只買不讀
· 投我所好
· 題材變化
· 再版書開路
· 內容拓寬
· 福地
· 同題多版
· 買新“東周”
· 一番週折
· 津版《神力王》
· 補遺
· 電影版
· 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