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路輿情 如何正確“官宣”?

   輿情無小事,網際網路時代,對網路輿情第一時間做出正面回應,對網民關切認真對待、解疑釋惑是相關部門的職責所在。那麼,如何正確發聲、提升網路輿論引導的有效性、牢牢把握網路輿論的引導權?接下來為您解鎖“官宣”的正確姿勢。

2.jpg

  01 網路輿情的處置現狀

  輿情處置存在的3大痛點

  在人人都亟待發聲的網際網路群體傳播時代,網民圍觀成為無處不在的監督力量,網路輿論對公共治理形成強大的壓力,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公共事件的走向。

  1、掩蓋事實真相,錯失輿論疏導良機

  以2018年泉州發生碳九泄漏事故為例,當地接連發佈的環境通報都聲稱污染問題已得到解決。但從網民爆料以及當地網友上傳的照片來看,污染並非像所説的那樣已經得到妥善處理。在媒體不斷地揭露、報道以及網民憤怒的聲討下,輿情持續發酵升級。

  2、忽視輿情風險,“人禍”聲音集中出現

  以2017年深圳特大滑坡事故為例,群眾投訴未能得到有關部門重視,直到事件爆發。此次事故起初被定義為“天災”,但在輿論反彈中被指“人禍”,引發網民質疑,造成兩大輿論場的割裂。

  3、權責劃分模糊,資訊發佈缺乏統籌

  以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為例,該事件涉及當地多個職能部門,但六次新聞發佈會欠缺總體統籌。

  處置不當引發輿情二次發酵

  輿情的二次發酵

  輿情的二次發酵,也稱輿情的“次生災害”,指在輿情應對、處置過程中,因為時機不對、方式不當等原因而給事態帶來新的甚至更大的輿情危機。

  根本原因

  對“體制內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這兩個輿論場的認識不到位。

  如何避免?

  需更熟悉並適應網際網路群體傳播背景下的突發公共事件傳播規律,盡力避免因輿情聚焦、輿情聯想效應而遭受網民的“高壓式圍觀”和輿論的“全景式審視”。

  在日常輿情處置中的3大舉措

  1、強化政府公信力

  政府形象構建來源於政府公職人員,政府要把握機會與公眾互動,樹立公僕意識,形成真誠、友善、快捷的工作作風,以正能量維護政府形象,消除民眾與政府間的矛盾隔閡。從根本上扭轉民眾對政府的偏激看法,為政府爭取有效引導社會輿情話語權奠定基礎。

  2、提高媒介素養

  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突破“一地一域” 的限制,經營好官方微網志和官方微信公眾號,不能著眼于臨時應急,而要注重平時防範,在輿情事件的處置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這樣有助於提升自身媒介素養,進而提高線上發佈的能力和水準。

  3、建立輿情引導機制

  政府機關應設立專屬部門,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和權威性,既能監控日常網路輿情,又能與公安、宣傳、資訊等部門保持聯動機制,在網路輿情發生時協調相關部門給出統一意見並對輿情走向予以引導。

  02 輿情行業存在的3大困境

  輿情産業鏈構建粗疏

  國內的輿情産業起步較晚,發展不充分,輿情産品較為單一和初級,市場主體沒有形成獨特性的核心競爭力。現階段,輿情産業的相關公司對自身的定位也僅限于政府機構、大型企業輿情危機的整體對策提供商,業務一般集中于初級的網路輿情管理、電商線上分析、廣告銷售,産業鏈條,相對來説簡單粗疏。輿情産業應該是一個包含輿情監測、分析、預警、危機處理應對等多環節的産業鏈條,用戶需要的是高品質的監測平臺加專業的輿情服務,而不僅僅是一個監測軟體,而目前輿情監測中心尚不具備預警和危機應對功能。

  輿情分析師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目前國內的輿情分析師大多數由傳統的新聞宣傳工作者轉型而來,不僅在數量上存在很大缺口,在品質上也不盡如人意。輿情分析對於跨專業要求特別高,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交叉學科領域的人才最受歡迎也最稀缺。專業的輿情分析師培養需要技術支援、數據分析與資訊傳播的結合,國內不僅出現了眾多從事輿論監測培訓和發證的機構,而且各地各級機構組織的與輿情相關的培訓也是層出不窮,缺乏全國統一的培養大綱和能力標準,授課品質參差不齊,培訓和實操脫節嚴重。

  輿情行業規範建立不足

  輿情監測行業作為朝陽産業吸引著大量資本進入,目前有關管理部門尚未出臺嚴格的行業規範和標準,導致魚龍混雜,行業亂象不斷。商業網站、公關公司、廣告公司、行銷公司、傳統媒體等作為輿情監測機構,均有各自的服務目的與經營原則,由於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和準則,不規範的業務運作使得“網路水軍”、“網路刪帖”等不良現象大量出現,並漸成為一種專業化的行銷和公關手段,加之惡意競爭、同行剽竊,在影響輿論的過程中,凸顯出許多負面性問題,因此推動輿情服務業透明化、規範化迫在眉睫。

  03 對輿情産業發展的3大建議

  完善産業鏈條,深度開發需求市場

  輿情産業中長期存在“官商媒教”各自為政、産業鏈建構脫節的現象,有些擅長售賣技術、銷售相關軟體或搭建監測系統;有些擅長于分析、處理數據,産出輿情報告;有些專注于危機公關,善於應對負面輿情。從表面來看,各家各有所長,形成差異化競爭,各取所需,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各自為王、獨佔山頭的局面卻不利於輿情行業縱深發展。輿情行業有其特殊性,輿情監測、分析、研究和處理的脫節不利於分析整個輿情事件的來龍去脈,不利於行業積累成功經驗並做到及早預防。

  “無線輿論場”的興起使得輿論環境複雜化,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的崛起,使得輿論表達更為隱秘,具體數據難以提取,增加了輿情監測與研判的難度。大數據的應用和智慧傳播的發展趨勢,使輿情監控産品亟需更新升級,單一産品不再能滿足用戶需求。只有深度整合數據,注重輿情事件的關聯性和規律性,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分類歸納,深度開發多級市場,為社會各大機構和個人提供私人化定制産品服務,才能被市場接受。

  秉持專業態度,減弱輿情長尾效應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認為,輿情研究不是主觀拍腦袋,而是通過客觀數據還原社會真實意見構成。只有冷靜觀察輿情走勢,做出科學梳理,直面輿情危機中暴露的管理問題,才能提供理性建議。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利益群體交錯複雜,網路表達中會充斥負面心態、消極情緒,一些網路輿情事件進入消解期後,相關流行語、網路視頻等娛樂化尾巴長期流傳,實際上這是網友對某類問題的關注而留下的社會印痕,本質是社會心態的傳接。

  一些輿情監測機構容易出現編造數據、預置評判、數據採樣偏頗的情況,專業網路輿情分析師只有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才能提出有建設性的立場主張。只有在輿情分析師的培養理念、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法上進行革新,以適應行業發展需要,才能真正踐行《網路輿情研究陽光共識》所呼籲的“努力打撈沉沒的聲音,挖掘和釋放網上的正能量,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民意素材”。

  促進産業協調,規範有序健康發展

  目前國內輿情産業的構成機構包括高校智庫或學術機構創辦的輿情研究所、依託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建立的輿情監測平臺、由軟體公司和調查機構聯合成立的輿情軟體企業、由高校新聞傳播研究機構和軟體公司聯合創立的輿情實驗室以及公關、行銷公司,但普遍存在各自為營、功能重合的現象。輿情行業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制定全國性的輿情産業規劃正當時,要分片分層指導,全面推進産業的均衡分佈與長效發展。

  此外,輿情産業正值興盛之時,需要構建輿情産業的法律體系,規範、協調産業的健康運作。首先,加強頂層設計,使網際網路治理步入正軌;其次,構建安全的輿情管理系統,保證資訊收集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判斷的準確度;第三,加快網際網路立法進程,使輿情産業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面對網路輿情 如何正確“官宣”?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