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專家這樣説

   “+網際網路”只是把內容數字化,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而通過“網際網路+”來實現融合,才直指問題關鍵。

1.jpg

  “全媒體”不能理解為媒體種類的“全”,而是強調當前人類資訊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特性。

  建設自主可控平臺是主流媒體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強化自身功能不可或缺的手段。主流媒體仍然需要繼續“借船”,其與商業平臺的關係,應當是在主流媒體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的前提下的合作關係、互補關係、共生關係。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資訊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這一論斷,是我們解決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諸多問題的關鍵。

  具體而言,我們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1制定科學的媒體融合發展規劃

  要從網際網路時代傳播環境變化的實際出發,結合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媒體融合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和重要論述,客觀分析和正確判斷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制定科學的媒體融合發展規劃。

  全面學習和理解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和系統論述,我們會發現觀察分析問題的兩個基本點。

  首先,其中體現著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責任感。如果我們黨過不了網際網路和新興媒體這一關,可能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這是站在黨和人民事業興亡的高度,從全局出發來看待媒體融合問題的。

  其次,其中貫穿著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讀者在哪,受眾在哪,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

  第三,其中充滿著網際網路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媒體融合的戰略目標和作出一系列部署,都是基於當代資訊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他強調“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依據網際網路思維作出的這些科學判斷,對於我們確立正確的媒體融合方法論具有指導意義。

  我們發現,當前的媒體融合實踐雖然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長足的進展,但也不能不看到,此前主流媒體做得比較多的,其實是“+網際網路”——即在原有的媒體技術基礎上,以原有的生産平臺、生産關係、生産方式進行內容生産和分發。這種做法中最大的進步就是把內容數字化,變成網際網路上可以傳播的格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所建構的內容生産關係,並沒有適應網際網路的發展,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的融合仍然是比較淺層次的,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主流媒體通過媒體融合發展來佔領網路輿論陣地,掌握網路傳播主導權的戰略部署還沒能得到充分實現。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主流媒體沒有看到資訊技術進步帶來的革命性變革,沒有認真學習掌握網際網路發展的規律,沒有把如何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推進媒體融合作為關鍵的、核心的問題去解決,實踐探索與理論自覺都不到位。由此可見,通過“網際網路+”來實現融合,直指問題關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從四個維度把握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和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資訊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這是一個對於現代傳播環境和媒體特點的全新的、全面的論述。與通常的認識不同的是,這裡的“全媒體”主要不是指媒體種類的“全”,而是強調當前人類資訊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特性。

  所謂“全程”,是指客觀事物運動的整個過程都會被現代資訊技術捕捉、記錄並存儲。這屬於時空維度。

  所謂“全息”,在這裡的意思是媒體資訊格式多元,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在大數據時代,在物聯網、人工智慧、雲技術等新技術的支援下,各種各樣的感測器使得人類採集到的各種資訊越來越“全息化”。在此基礎上,媒體給用戶的新聞及其他各類資訊的呈現形態也更為立體,用戶體驗更加豐富。這是資訊技術維度。

  所謂“全員”,是指社會方方面面各種主體(個人、各類機構等)都在通過網路進入到社會資訊交互的過程中。這是在資訊技術革命推動下社會資訊化持續發展的結果。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全員化”也順應了普通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需要。近年來,快手、抖音等多個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就是公眾參與度大大提升的體現。這是社會維度。

  所謂“全效”,是指媒體功效的全面化。網際網路技術的特點,使得網際網路媒體具有明顯的平臺化趨勢。各種各樣的應用,匯聚在同一網際網路媒體平臺上,這樣的媒體平臺,其功能空前豐富,遠遠突破傳統媒體較為單一的資訊傳播功能,正在成為社會的數據總匯和運營樞紐,因而無人不用。基於此,平臺的傳播效果也將大大提升並可精確測量。這屬於媒體功能維度。

  顯然,這樣的“全媒體”只能依託網際網路技術而産生和存在,不能按照傳統思維,將它理解為媒體種類的“全”。

  3處理好影響媒體融合發展的四大關係

  把握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係。隨著傳播技術的持續進步,媒體融合是一個基本趨勢。作為一個現代傳播機構,無論它曾經使用什麼傳播技術手段、運營什麼渠道和終端,學會掌握運用新技術新渠道,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對於原本主要是運用傳統媒體技術從事傳播活動的“主流媒體機構”來説,在迅速發展的移動傳播技術以及與之高度匹配的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移動傳播趨勢面前,“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要探索將人工智慧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産、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具體而言,在過渡期,主流媒體機構應當借助在傳統媒體渠道與終端上的優勢,如受眾規模、品牌影響力等,支援主流媒體機構在新的基於網際網路的傳播渠道和終端上的發展,實現 “優勢互補”和傳播資源的戰略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是一個正確選擇。這也就是説,在實踐中應當基於原有的主流媒體機構,借助其既有的內容生産能力、社會公信力等優勢,推動它們向“新型主流媒體”升級迭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有效整合,實現資訊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把握好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關係。各級各類媒體機構在媒體融合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由於對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夠深刻,也出現了“各自為戰、缺乏協同”的情況。在媒體融合發展實踐中,暴露出來單一主流媒體機構在網際網路上發展新興媒體的能力不足、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這一指示就顯得十分必要和及時。

  觀察分析媒體融合實踐,我們認為,必鬚根據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明確“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的戰略目標,並根據這一目標,分解中央媒體機構和地方媒體機構在建設現代傳播體系中的任務。對於中央主要媒體機構,應當明確它們“打造新型傳播平臺”的任務,併為此配置充分而必要的各方面資源;對於多數有條件的省級媒體集團,應當在整合力量的基礎上,賦予它們“建成新型主流媒體”的責任,經由它們基於網際網路的技術平臺,支撐各自區域內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為現有地市級媒體集團和機構的新興媒體發展提供技術支援。而地市級媒體機構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技術上應當依託中央或省級平臺努力發展新興媒體,特別是移動端口;在運營上,要依託技術平臺,借助網際網路應用下沉的契機,聚合起本土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切切實實做好“服務群眾”“服務人民”的工作平臺,成為主流媒體機構自主可控的新型媒體平臺的資訊傳播及服務的端口和用戶入口。通過這樣的分工,我們有可能建立起一個以新型主流媒體平臺為核心、打通各個層級的現代傳播體系。

  把握好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的關係。客觀上,在我國資訊傳播領域,目前形成了主流媒體機構生産的內容,主要通過商業平臺在網際網路上分發的格局。主流媒體從“借船出海”,強調對商業平臺借力發展,借助商業平臺擴大主流輿論影響力,發展到今天主流媒體機構正在努力建設自主可控平臺,這給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的關係帶來了深刻影響和重大變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運用資訊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作為媒體融合的根本宗旨不能變、不會變。對於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的關係的認識,應當建立在這一原則基礎上。從這一原則出發,結合我國網際網路發展的實際,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的關係,應當是在主流媒體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的前提下的合作關係、互補關係、共生關係。

  主流媒體擔負著重要的政治責任,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在網際網路環境下這個作用只能繼續得到加強。其中,建設自主可控平臺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平臺建設過程中,商業平臺的探索及其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是一筆重要的財富,應當通過雙方合作實現共用。在網際網路資訊分發領域,短期內,商業平臺作為主要渠道的地位不會改變,因此主流媒體仍然需要繼續“借船”;而商業平臺分發的權威資訊、優質內容,仍然主要依靠主流媒體機構提供,這種互補關係也將繼續存在。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看,由於網際網路商業平臺大都是生態級平臺,在新聞等公共性資訊分發之外,還擔負著通訊、社交、電商、本地服務等多種社會功能,客觀上具有經濟與社會發展新動能發動機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保護它們在合法經營前提下的健康發展。因此,主流媒體的自主可控平臺將與商業平臺在網際網路上長期共生。如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和商業平臺也都是我國網際網路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未來網路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把握好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係。大眾化媒體一般是指以普通公眾為傳播對象的媒體機構,相對專注于特定領域的專業性媒體而言,其報道範圍廣、用戶數量多。這兩類媒體機構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在媒體融合也即傳統媒體網際網路化的過程中,必然走上不同的路徑。在網際網路平臺化發展的趨勢作用下,原來的傳統媒體機構面臨的主要選擇有兩大可能:擁有用戶規模較大的大眾化媒體,具有發展成為綜合性平臺或端口的潛能;而專業性媒體更有可能向綜合平臺的專業內容供應商和專業領域運營商轉型。在我國媒體實踐中,已經不乏這種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轉型路徑的實踐。

  我們應當秉持媒體融合擴大主流輿論陣地的初心,結合實踐,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遵循新興媒體發展規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際網路發展和媒體融合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入研究“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把握這“四大關係”的本質和相互作用方式,正確處理這四大關係,加速建設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什麼是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專家這樣説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