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國務院法制辦公佈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送審稿)》,正在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截止日期是2月6號。送審稿全文共包含六章、三十六條,針對網路資訊內容建設、未成年人網路權益保障、預防和干預、法律責任等多個方面進行規定。中國之聲對我國未成年人使用網路的現狀、專家對條例送審稿有何意見建議展開調查。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第一次觸網年齡提前,當他們接觸到不良資訊,大部分人可能不會告訴家長。有關調研顯示,未成年人對網路不良資訊的侵擾普遍缺乏抵抗能力,甚至讓老師、家長也不知所措。96%未成年網民認同國家對網路暴力等不良資訊採取預防措施。
2017年1月,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19歲以下青少年網民約佔全體網民的23.4%,達1.7億,網路空間已成為未成年人保護的新領域。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曾在北京、浙江、廣東、湖北、上海、安徽、重慶、四川等8個省、直轄市展開調研,發現我國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進一步提前,首次觸網最集中年齡段由15歲降到10歲,佔46.8%,最低觸網年齡3歲以下的佔1.1%。首次上網目的主要是搜尋學習資料,佔30.6%。央廣採訪的過程中,多位初中生和小學生所描述的情況與此一致。
小學生:我第一次上網是在一年級。
初中生:我第一次上網是小時候7、8歲時,查一些學習資料之類的。
調查顯示,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網最主要的場所,用家裏電腦上網的佔76.6%。他們上網的目的主要是查學習資料、降低孤獨感、拓寬視野、結識新朋友。假期裏,這個活動會更多些。
學生:很多時候我就是在網上看一些電視,或玩玩一些益智類遊戲。假期時也不會時間過長,這樣會危害自己的健康。
學生:我平時上網是一個小時左右,我一般上網是搜尋一些資料,搜尋完資料沒事的話會偶爾看一下電視。
和成年人一樣,未成年人上網頻數增加,但每次上網持續時長降低,零散化、碎片化成為趨勢。一天一次以上的佔55.8%,每次上網時長兩個小時以內的佔64.1%。他們主要訪問大型商業綜合性網站,訪問許可權、瀏覽內容與成年人毫無差別。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網路暴力資訊、不雅圖片、廣告等不良資訊的騷擾。55%的人在遇到這些資訊時會選擇退出網頁、不告訴任何人,初中和小學學生會向父母求助。96%的未成年人認同對網路暴力等不良資訊採取預防措施。
有學生告訴作者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我是在網上看電視時突然就蹦出來一條資訊,中獎了,然後一直讓交錢,交一些錢就可以得到大獎。普通人都知道是騙人的,但是關好幾次都關不掉,遮罩也遮罩不掉。我希望國家能在網上肅清這些東西。”
劉女士是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女兒在上初中,面對女兒在網上與成年人聊天,她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就發現有一些是20幾歲的跟她聊天,聊的都是些成年人的內容,然後她也是模倣成年人的口氣跟他聊天。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剛開始的時候是冷處理,把她的手機這些全部沒收,過了兩三天,就問她:你反思了沒有?看反思的情況怎麼樣,再進行疏導。”
對於未成年人上網,70後、80後的父母持包容和開明態度,學習成績“優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中,有10%非常支援孩子上網,38%比較支援,均高於學習成績“中等”“較差”等未成年人。但是,為體現個人價值和獨特個性,未成年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癖好,甚至是不良習慣,選擇性交往,結成隱蔽、固定的網路社群,成員間互相影響,甚至交叉感染,是家長們普遍擔憂的。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分析,當前網路場景化資訊傳播方式使得未成年人和家長的主動選擇性差,更需要通過立法來保護。“我們會理解,未成年人把家裏的幾萬積蓄,甚至有些成年人也會幾萬幾萬的打賞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在這種場景式的資訊傳播方式情況下,失去了任何的抵抗能力。那麼,我們將來怎麼樣從立法上根據這個場景傳播的特點來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規定,這個很重要。”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96%未成年網民認同對網路暴力等不良資訊採取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