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網際網路八大猜想 誰將寫下新的傳奇?

   2017年,傳統行業與網際網路如何擦出新的火花?站上變革風口的,又是怎樣的奇思妙想和全新體驗?網路“巨無霸”與“獨角獸”的故事裏,誰將寫下新的傳奇?新年伊始,人民日報又一次推出“2017網際網路八大猜想”。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將在這些期待中成真……

filehelper_1484186667856_33.png

  
  猜想一
  
  5G時代加速來臨
  
  中國的5G研發進入技術方案驗證和系統驗證階段,技術上或將有新突破
  
  2016年,通信領域最令人振奮的新聞莫過於華為代表、中國主推的極簡碼方案入選5G標準,讓中國公司首次進入基礎通信框架協議領域。
  
  同樣在去年,發展5G寫進了《中國製造2025》、“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到2020年,5G將完成技術研發測試和商用部署。
  
  5G 網路主要有三大特點。高速率,不僅僅是一秒鐘下載30部電影這麼簡單,VR、AR、雲技術將與生活無縫對接;高可靠低時延,讓無人駕駛、遠端手術不再遙遠;超大數量終端網路,將形成更廣闊和開放的物聯網,讓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為可能。
  
  2017年,更多圍繞垂直行業的5G標准將出臺,以適應“萬物互聯”5G時代接入的多種設備;中國的5G研發,將進入技術方案驗證和系統驗證階段,技術上或許有新的突破;更多實驗性、概念性的5G産品,或將不斷發佈,讓人們先睹為快。
  
  5G時代的到來,令人憧憬。雖距2020年正式商用還有一定時間,但隨著與家電、汽車、醫療、遊戲等行業配套的5G標準陸續出臺,隨著5G技術不斷完善進步,隨著一大批5G産品應運而生,誘人的5G時代,正像一幅拼圖一樣,在我們眼前逐步呈現。
  
  猜想二
  
  自媒體行業洗牌在即
  
  針對自媒體行業的監管法規和行業自律規範將不斷細化,以避免業內“劣幣驅逐良幣”
  
  在經歷了繁榮與泡沫並存的熱潮後,自媒體行業洗牌在即。
  
  過去一年,自媒體行業不再滿足小打小鬧,展現出較大的內容吸引力和潛在價值:爆款作品屢屢引發刷屏效應;獲得千萬數量級融資的內容創作者活躍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資本青睞之下,自媒體行業發展快速。
  
  然而,惡意刷單刷粉、數據摻水嚴重等問題屢屢出現,自媒體行業存在的水分被人詬病不止。2016年9月1日起,《網際網路廣告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自媒體廣告同樣需要按規定在顯著位置標識“廣告”,眾多原本依靠所謂廣告“軟文”行銷獲利的自媒體被迫“斷奶”。
  
  自媒體行業“虛火”不小,新一輪洗牌勢在必行。娛樂、生活資訊等同質化明顯、粗製內容過剩的領域,將最先淘汰一批活躍度低、用戶黏性不足的“跟風者”,母嬰、醫療、健身等分眾化需求領域將成為亮點。真正能打動和吸引粉絲與投資者的,將是優質內容及背後的專業精神,“專注者強、專業者優”當成行業信條。
  
  2016年10月上海自媒體聯盟正式成立,納入上海市網信辦網路管理範疇,91家自媒體代表簽署了自律公約。2017年,針對自媒體行業的監管法規和行業自律規範將不斷細化,以避免業內“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有效凈化網路生態。
  
  猜想三
  
  政務新媒邁向“社群化”
  
  政務微信公號開始探索“政務+社交”新路子,逐漸呈現政務“社群模式”
  
  自2013年興起以來,政務微信公號一路“高歌猛進”,數量增長幅度驚人。根據騰訊發佈的《全國政務新媒體報告》,我國政務微信公號數量已逾10萬,各級政務微信普及率平均在30%—60%之間,呈現大範圍、多層級的發展態勢。
  
  然而,多數政務新媒仍以單向發佈資訊為主,欠缺互動功能,甚至將網民留言“關在門外”,拒絕對話溝通。這種“公關式傳播”模式使政府與媒體、公眾分處“一墻兩側”,即使有意進行輿論引導,效果卻顯得無力。
  
  目前,已有少數粉絲數量成規模的政務微信公號開始建立微信群,率先邁向政務“社群化”。比如,國資委的“意見對話群”,由國資委負責人主持維護,拉入社會各界人士在群內交流;中紀委自建微信群,能夠實現與媒體即時零距離對話。
  
  基層政務微信社群也紛紛建立。青海省西寧市公安局城中分局的“社區警務”“警風警紀監督”微信群,新疆博湖縣公安局城鎮派出所的29個社區警務微信群,安徽六安舒城縣公安局河棚派出所的“微信警民聯繫群”等,都逐漸成為收集社情民意的“百寶箱”,解決百姓麻煩事兒的“服務台”。
  
  針對社會不同階層,借助“社群模式”促進政府和社會各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政務資訊的快速擴散以及多方需求的精準對接,或是新一年政務新媒發展的一個主力方向。
  
  猜想四
  
  網際網路慈善進入監管元年
  
  相關部門加快網路慈善立法,監管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值得期待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益慈善打開了新大門,朝著精細化、全民化、廣覆蓋的趨勢發展。各類網路慈善形式通過社交的強關係性,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籌款渠道,對傳統慈善進行有益補充。
  
  然而,去年的多起網際網路慈善鬧劇令人警醒。商業利益氾濫,第三方募捐資訊平臺良莠不齊;受助人資訊的事先審查和資金用途的事後監管程式,均不到位;募捐與個人求助界限模糊,法律適用範圍不夠清晰……網際網路慈善,面臨無序和不夠透明導致的信任危機,容易成為少數不法分子的“生財之道”。
  
  2016年9月,我國慈善制度建設的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施行,規定沒有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不得在網上公開募捐。民政部隨後公佈了首批13家網際網路公開募捐資訊平臺。下一步,民政部將根據慈善募捐服務供需狀況及社會各界反響,適時啟動後續批次的平臺遴選與指定工作。
  
  2017年,網際網路慈善將進入監管元年。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建設慈善組織資訊發佈平臺,對網際網路公開募捐資訊平臺進行隨機檢查,同時進一步發動社會監督,建立公眾投訴舉報郵箱。國家將通過強有力的硬性指標,確保慈善事業在陽光下運作,告別“一次性善良”,實現可持續運營。
  
  猜想五
  
  “網聯”登場規範網際網路金融
  
  央行牽頭成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清算平臺”,第三方支付有望實現統一監管
  
  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第三方支付憑藉著“一鍵式”的便捷操作,異軍突起,頗有“橫掃”傳統支付方式的勢頭,但始終缺少一個統一的“遊戲規則”。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是直接對接銀行介面,繞過了獨立的清算機構,這種模式存在一定漏洞。
  
  2016年10月,央行有關負責人就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答作者問時表示,將按照“共建、共有、共用”原則建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具體方案正在論證中,未來有待正式實施。
  
  由於該平臺在功能上與銀聯十分相似,也被業內俗稱為“網聯”。據業內人士介紹,“網聯”將僅作為清算平臺,一端連接持有網際網路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另一端對接銀行系統。這一模式一方面有利於看清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防止賭博、販毒、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其拓展與維護銀行渠道的成本,督促它們把精力放到優化用戶的支付體驗上。
  
  2017年,網際網路金融是否能以“網聯”的建立為起點,逐步實現行業規範?“網聯”平臺將如何保證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按規定接入?如何使清算數據作為公共資源,而不是集中于市場壟斷者手上?這都是在其真正誕生後,需要逐一解答的問題。
  
  猜想六
  
  人工智慧嵌入日常生活
  
  機器人不再遙不可及,更多概念性産品將走入日常生活
  
  2016年初,阿爾法圍棋(AlphaGo)戰勝李世石,舉世皆驚;2017年剛開年,神秘賬號大師(Master)又在網路對弈中擊敗柯潔、古力、聶衛平等棋手,連勝60場。關於機器人的話題,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過去一年,機器人産業大事連連。谷歌旗下子公司推出運動平衡能力高超的機器人,中科大發佈國內首臺交互機器人“女神佳佳”,微軟、臉譜、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投資研發聊天機器人産品,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中國召開,《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陸續發佈。
  
  2017年,機器人智慧化程度將不斷提高,應用領域將持續擴展,更多概念性産品將走入日常生活。在餐廳、酒店,能夠享受機器人諮詢、搬運作李、傳遞食品等服務;在醫院,則有機器人醫生提供診斷、治療;如果某一天發現快遞小哥、外賣小哥變成了無人機,也不必驚奇。
  
  更多看不見的機器人,即虛擬AI(人工智慧)也將提供全方位服務。除了提供實時天氣交通情況和個性化新聞資訊,將語音與文字輕鬆互換,還能陪你聊天、解悶。
  
  從機器人誕生的那一天起,關於人機關係的憂慮揮之不去。2017年,這些憂慮並不會消失,但隨著人類和機器人真正開始緊密互動,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將會更有實質意義。
  
  猜想七
  
  知識付費迎産業爆發期
  
  知識付費市場可能迎來百花齊放,精細化、個性化將成為知識服務新方向,行業競爭愈發激烈
  
  2016年是“知識變現的一年”,大批知識付費類産品獲得成功。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發佈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羅輯思維旗下的知識服務App“得到”、知乎網推出的知識分享社區“知乎live”、果殼網推出的付費問答産品“在行”“分答”等,紛紛深耕各自領域,探索付費諮詢、付費音頻、付費直播等形式。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新浪微網志等資訊獲取平臺開通的打賞功能,也為培養用戶的資訊付費觀念打下了基礎。
  
  知識共用的免費時代逐漸遠去,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用戶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騰訊旗下的研究機構企鵝智酷去年底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中國網民有過不同形式的為知識付費的行為,其中26.4%的付費用戶有過打賞行為。
  
  知識付費的發展前景被看好,但其背後存在隱憂。比如,功利性知識內容以及雞湯類內容氾濫,難以滿足網民多層次需求;訂閱式專欄內容有高有低,降低了訂閱者的興趣;用戶在沒有退訂等權益保障下,承擔了物非所值的購買風險等。
  
  2017年,預計將有更多企業加入知識付費領域的發掘,用戶的知識付費意識將進一步深化,對問答內容、問答平臺的監管工作將更多滲透進知識付費服務裏。
  
  猜想八
  
  “直播+”開啟行業下半場
  
  直播將與更多行業結合,“直播+體育”“直播+電商”等形式將不斷涌現
  
  結束粗放生長、注重規範經營、創新內容形式,2017年,網路直播有望在加速行業整合中開啟“下半場”。
  
  據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佔網民總體的45.8%。在內容生産上,真人聊天秀和遊戲直播佔據重要比例,主播為博出位吸引眼球,不惜與色情低俗內容打起“擦邊球”。在平臺經營上,流量紅利消失、用戶流失加劇,燒錢模式難以為繼。2016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網信辦、文化部先後發佈相關規定和管理辦法。據艾瑞諮詢預測,預計到2017年中期,現有200余家平臺所剩者不足1/5。
  
  未來,經歷圈地式發展後的網路直播將更加注重內容深耕,並加速向垂直領域延伸。為滿足受眾的分眾化需求,網路直播將與更多行業結合,“直播+體育”“直播+電商”“直播+教育”等形式將不斷涌現並逐步走向成熟。同時,在無人機、VR(虛擬現實)技術等輔助下,人們將收穫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鳥瞰山川、穿梭樓宇不再是幻想,身臨其境、觸手可及將變為現實。
  
  新的一年,我們已不能將網路直播簡單定義為娛樂産業,它可以成為一種社交形式,更有機會在監管規範、技術升級、內容創新等因素助推下邁向産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2017網際網路八大猜想 誰將寫下新的傳奇?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