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上的浙江科技身影

  9月15日晚,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也是我國目前空間應用項目最多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以及最接近未來空間站建設目標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filehelper_1473989323672_41.png

  與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相比,天宮二號有什麼不同、有哪些技術上的突破?這裡面有哪些浙江科研力量參與?接下來即將開展的科學實驗中,將對我國科研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影響?發射前後,浙江日報作者分別採訪了浙江大學航空航太學院副院長、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家水稻改良中心馬良勇研究員。
  
  值得自豪的是,天宮二號的試驗任務也有浙江科學家參與的身影。身負空間監測使命的伴隨衛星上,負責地面和太空通訊聯絡的一台測控應答機正是由金仲和團隊自主研發設計的。這個長110毫米,重量不足100克的小傢夥,利用軟體無線電技術研發,在國際上首次將這個設備的重量由公斤級降到百克級,極大地減輕了衛星的重量。金仲和告訴作者,目前團隊正在設計視頻成像衛星,這好比在太空也能玩轉VR技術了,可以實現更加複雜的空間操作任務。
  
  接下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開展的實驗中,包括了空間科學物理領域重點項目——空間冷原子鐘實驗,有望實現3千萬年誤差一秒的超高精度,對衛星定位導航等生産生活及引力波探測等空間科學研究將産生重大影響。金仲和告訴作者,“空間冷原子鐘可以大幅提高導航定位精度,這對我國發展北斗導航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天宮二號還將進行高等植物培養實驗,水稻和擬南芥將開展我國首次為期6個月的植物“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週期培養。從事太空育種多年的馬良勇教授告訴作者,以往種子進入太空是處於一種乾燥的、休眠的狀態下,而此次實驗則是植物生長的一個完整週期,觀察在發芽、抽穗(薹)、結實等不同階段受到太空環境的影響,具有更重要的科研意義。
  
  馬良勇説,隨著航太事業的發展,太空育種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今年4月,“實踐十號”升空就搭載了位於我省的中國水稻研究所的5份材料,目前馬良勇團隊正在對材料進行科學分析。據統計,從這裡進入太空的水稻材料多達64份,而我們日常吃到的“中浙優一號”正是水稻所通過太空育種而來的高産優質品種,“而此次試驗則是為人類在太空生活進行科研攻關,是太空育種科研的一次質的飛躍。”他説。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天宮二號上的浙江科技身影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