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學好一門手藝,不怕沒飯吃。
在很多人看來,這話擺到今天,依然不過時,只是換成了更多代名詞,比如工匠、金藍領……而實現“學手藝”最主要的途徑,大家可能都會想到職業教育。
如何培養更好、更匹配産業升級和製造轉型的“金藍領”,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溫州在政策突破上放出大招。
4月21日,溫州市教育局舉行新聞發佈會,對最新出臺的《溫州市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跨越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稱,職教發展“20條”)進行解讀。職業教育品質不夠高、專業不接市場、教師水準不足等發展瓶頸問題,通過20條政策舉措逐個破解,其中有10項突破性嘗試,值得深讀。
“同等重要”有多重要?
説起職業教育,很多人依然會抱著老觀念,覺得那是相對普通高中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實際上,當下職業教育早已變得舉足輕重。
溫州作為製造業大市,去年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61.2萬人,職業技能培訓完成率和新增技能人才總量均居全省第一。然而,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仍舊感到,有産業相關知識儲備的技工缺口巨大。
2020年,溫州成為“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城市,開始在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深度融合方面探路,也是為了進一步激發職業教育活力之舉。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
搞好職業教育得先從骨子裏認同“同等重要”,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易。
比如,最直觀的差別就在建設資金投入上。職業學校的性質決定了,它需要比普通學校擁有更多的實訓場地。而現實是,國內不少中職學校的佔地面積還未達標。硬體上的投入不足,讓一些職業教育學校在“出生”時,就輸在了起跑線。
面對這一問題,職教發展“20條”亮明瞭“態度”,把中職學校的建設標準拉到和普通高中“同等”要求上來,要求中職學校依據《溫州市基礎教育學校建設標準》中的普通高中標準執行。除此之外,可根據需求適度增加實訓用房面積,並努力提升容積率。實際上,近幾年溫州的溫職專遷建、溫二職遷建等工程,已經開始了嘗試。
“同等重要”還要體現在教師待遇上。比如原先高校教師可享受,現在擴大至中職教師享受的“增收”。職教發展“20條”明確,如果中職教師在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中做出重要貢獻,獎勵比例至少達到成果轉化收益總額的80%,且不受工資總額限制。這將大大提升中職教師的自我能力提升主動性。
不難看出,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收入激勵,都是為了讓“同等重要”落到實處,讓職業教育從基底裏被重視起來,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政策突破首先鎖定這個方向,亦是題中之義。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因為辦職業教育的出發點不同,世界各國的辦學模式都有很大的區別。例如從緩解青年高失業率的角度出發,英國讓各類市場主體成為技能獲取途徑的提供者;從滿足製造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出發,德國直接以企業為主體辦學,開展學徒制培養;從職業生涯探索的角度出發,美國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為一體,學生只通過課程選擇來區分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
我們需要怎樣的職業教育?很顯然要找到這一答案,必須與人才培養需求和經濟發展現狀結合起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當下,浙江提出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加快“415X”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溫州的“5+5+N”産業正在雙輪驅動下快速推進。産業快速升級,都需要職業教育及時動態調整,補齊急需人才缺口。
浙江企業主體已經突破300萬家,要支撐起這麼大量的實體經濟發展,我們對現代技能型人才的渴望,一點都不比引入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來得少。
要實現專業的快轉變,首先意味著需要更新專業教師隊伍和實訓場地設施。學校不得不面對原本專業師資分流,實訓場地更新經費哪來等問題。
職教發展“20條”分別給了解決方案:探索建立專業師資轉崗、培訓、再分配縣域統籌機制,暢通流動轉崗渠道;扶持新興産業相關專業建設,探索建立基於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
政策的突破帶來行動力。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按照“一專業一策、一群一邏輯”,培育數字經濟、新能源、軌道交通等一批新專業。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在溫州打造“全國新能源産能中心和應用示範城市”背景下,密集調研在溫新能源龍頭企業,擬成立第7個二級學院——新能源學院。浙江工貿學院開展專業群診斷改進,打造光電製造與應用技術國家級高水準專業群、視光技術市級優勢特色專業群等,全面與溫州産業圖譜匹配對接。
專業與市場同頻共振,教師也需要離市場端更近。為此,職教發展“20條”提出,校內,迭代升級教師技能大賽,建設一批市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分批次、成建制出國研修訪學;校外,出臺兼職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所需經費按當地同類學校編制內同層次教師平均工資水準的標準,由同級財政安排並列入部門預算。
這樣一來,專業教師有了校外實訓提升,校外兼職教師工資待遇大幅上漲,能承擔更多專業實訓課程,最終都為教學品質帶來提升。甌海職專通過教師雙向流動,近兩年,學校師生共研發了100多項專利,甚至建成了全國眼鏡行業首個“黑燈工廠”,為當地眼鏡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援。
又如,職業教育講究學生的技能實踐,學生進車間是不能少的環節。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部分企業的積極性並不高。此次政策提出“政校行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能通過和行業、企業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的方式,參與培養技能人才的同時,企業行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院校則能更快獲悉市場和産業變化,及時調整教學。
要想真“香”還得合力
“職業技能教育既能頂天,又能立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這樣分享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就。回顧過去,無論是“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還是車間工廠到田間地頭,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已經活躍在了各行各業。
在工地裏刮膩子的溫州小夥兒是“世界冠軍”,寧波舟山港的橋吊司機為整個行業更新操作法……當下優秀的職業技能人才越來越多,職業教育也越來越走近了大眾的視野。職業教育如何實現真“香”?除了政策突破,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例如,如何讓政策執行得更加剛性,就是擺在眼前需要破解的問題。以撥款建設為例,有業內人士透露,公辦中職學校當前實行免費教育,原本每招一名學生,地方財政就需要補貼一筆費用,而改擴建和增設實訓室都需要大筆開銷,“捨不得投”的情緒將可能讓政策實效打了折扣。
“雙師型”師資專業化水準需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不足形成的根源在於,“唯學歷論”還未打破,院校招聘對高學歷的追求遠超過了對能力的重視程度,如果新教師在入職前缺乏長期、系統的企業工作經驗,之後即使到企業短期實踐,也是無法彌補的。
或許需要從教師來源途徑入手,分類聘用,理論課程需要更高學歷教師,實踐課程則聘用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可用一定時間的持續工作經歷抵扣一定學歷要求。
例如職教發展“20條”中,沒取得教師資格證的高技能人才,他們有了師德師風、教學技能和成效、技術技能等級等全新的聘任晉級和評優評先依據。
此外,要把專業建在産業鏈上,滿足企業所求、社會所需,做好學生升學和就業通道的拓寬。
當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個個成為“香餑餑”,“刮膩子”成為世界冠軍和民企為一線産業工人抬高百萬年薪都不再是新鮮事,職業教育才是真“香”了。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 周琳子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