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偷流量”背後的信任危機
- 發佈時間:2015-11-27 08:13: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書海
原標題:評論:“偷流量”背後的信任危機
●與一般消費行為相比,電信資費的計費過程甚為複雜,運營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資訊不對稱。對此,在強化政府監管的同時,不妨引入獨立的第三方計費機制
好不容易盼來了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落地,一些細心的用戶卻發現流量似乎跑得比以往都快了許多:“不清零後,浙江用戶9天用完過去一個月的流量”;“武漢用戶一夜跑流量50GB,總費用超1.5萬元”;“廣東用戶手機充電3小時,耗流量23GB” ……越來越多的事例讓人們覺得,手機流量跑得沒有最快、只有更快,這使很多跨入4G時代的消費者感到焦慮,甚至悄悄關閉了4G功能,生怕哪天收到天價帳單。
對於這奔跑的流量,運營商似乎比消費者淡定得多,三大運營商齊聲否認“偷流量”問題的存在,並將流量消耗過快歸結為用戶使用不當,堅稱自己的計費系統並無問題。遺憾的是,這樣的回應,並沒有打消公眾的質疑,也沒有安撫好用戶那顆懸著的心。
平心而論,從已經曝出的“偷流量”案例來看,很多經過證實的確沒有運營商的責任。例如3小時消耗23G的廣東用戶,經過中國電信工程師現場檢測後,發現手機內部裝有一款高清兒童視聽應用程式,23G的流量正是此程式反覆訪問並重復下載文件而産生的。更有電信專家表示,運營商“偷流量”並不是一樁合算的買賣,因為計費系統設計複雜,想要對個別用戶進行不合理計費而進行系統改造,付出的成本可能要遠高於“偷”來收益,由此推斷,電信運營商可能確實遭遇了一些不白之冤。但問題並沒有到此結束,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明明白白、公平合理的電信消費環境。
這些年,從偷話費到偷流量,運營商與客戶之間的信任危機似乎從未緩和過,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源,就在於消費者與運營商處於事實上的不平等地位。與一般消費行為相比,電信消費雖然也執行了明碼標價的政策,但計費過程卻甚為複雜,運營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資訊不對稱,加之相關管理部門對於消費者的種種質疑未能及時作出表態,有“隱身”缺位之嫌,讓消費者處於相對弱勢,讓運營商處在瓜田李下,自然少不了非議。
破解這種信任危機,不妨學學居民電費的計量辦法,電費雖然由電網公司統一計量收取,但設在每家每戶獨立的電錶卻由第三方廠家提供,不僅在出廠時接受了嚴格的測試,日常還要接受品質技術監督部門的監管。消費者遇到問題,只要找相關機構檢測一下電錶是否正常就可以了,不僅省去了電網公司很多説不清的麻煩,居民也能安心用電。因此,雖然電費也是普通居民家庭不小的開支,卻鮮有聽説對電網公司計費的質疑。
事實上,電信技術發展到今天,統計流量或者話費,在技術上似乎並不存在太多難題,特別是在智慧手機上,一個簡單的軟體就可以記錄用戶各方面的消費行為,還可以通過雲技術聯網實時存儲。因此,不妨由一個專門提供計費軟體的第三方機構,獨立於運營商之外運作,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管,使之能夠既取得運營商的認可,又贏得消費者的信賴。於此,運營商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産品研發和技術創新上,用戶有了安心的消費環境,“偷流量”引發的信任危機便自然會消解。